孫逸瀟
(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前言:文化傳承功能中的文化不單指文化知識,更泛指人類學上所說的群體的一切行為方式的總和,它包括社會角色、社會規則、風俗習慣等。電視媒體作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工具,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方各面并發揮著強有力的影響,今日的電視文化已經不是一個封閉性的系統,而是更為明顯地體現出對多元文化的綜合與兼容,其文化角色的定位跨越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以及邊緣文化的領域。因此必須弄清楚電視漢語言類節目的傳播功能,以期實現。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好比鏡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和記錄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猶如管道或軌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對不同民族的語言發展,在某種程度、某個側面、某一層次上起著制約的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忠實記錄者,因此文化的創新與傳承都要從語言這個基礎出發,可以通過語言深入探究其所積淀的文化內涵。弘揚傳統文化必然要重視漢語言文化的載體作用,但隨著鍵盤輸入法逐漸取代手寫漢字、網絡詞匯成為流行、英語日益擠占漢語的空間,國民已漸漸忽視了傳統的漢語言文化,漢語言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學者的研究和教師的教學,而普通民眾卻已習慣了這種漠視。但漢語言文化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見證者,正是漢語言文化不斷推動并深刻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它的傳承。
作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電視媒體是知識與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媒體對于社會的影響愈發廣泛而深遠,所以理應將主流價值觀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電視節目之中,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出教育的功能。電視漢語言類節目借助電視媒體進行傳播極具優勢,受眾基礎廣,節目可以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多個領域,受眾門檻低,可以讓文化水平不高的受眾也能觀看節目。電視漢語言類節目中所傳遞的信息是節目制作者精心準備的,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無論是漢字的題庫,還是學者嘉賓的講解,亦或是主考官的標準發音,都是為了讓觀眾重新認識并重視中國的漢字文化,去重視漢字背后所承載的傳統文化。
電視漢語言類節目雖然以漢語言文化為知識傳播的載體,但最終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資源,不僅可以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民眾文化審美,還能讓觀眾領悟其中蘊含的歷史人文內涵,既能普及知識又能傳承文化。漢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字詞、成語、詩詞都是一定歷史文化的再現,深入挖掘漢語言文化的豐厚底蘊就是在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1]。
借助電視漢語言類節目的傳播,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展現,很好地啟示著我們當下的生活,證明其仍有現實意義,持續彰顯著中華文明之美。無論電視漢語言類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具體表現如何,傳統文化一直貫穿其中。現今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面臨諸多挑戰,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一個民族傳承與發展的根本,電視漢語言類節目的有效傳播,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激發出傳統文化的巨大凝聚力與向心力,拉近觀眾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幫助觀眾重新去理解、接受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來生活在當下,更好地“振興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積淀之所在,同時也是解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顯示文化個性的依據,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歸宿。只有通過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與傳播實力,才能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影響力。電視漢語言類節目的熱播,讓國民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重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內涵,領略傳統文化之美,從漢字、成語、詩詞、謎語等漢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明白它們的來龍去脈,深切感悟到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涵與底蘊。而像“漢語橋”系列節目,不僅能更好地向世界傳播著漢語言文化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感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魅力。極推進中國的優秀文化“走出去”,有利于闡釋中華民族的精神,對于塑造一個文明燦爛、文化獨特的中國國家形象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改變一些國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刻板印象”,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
電視媒體自出現以來,迅速改變了傳媒的既有格局,日漸成為最具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電視具有聲畫并茂、直觀豐富等優點,能集報刊、雜志、廣播等媒體的傳播內容于一體,通過直觀呈現畫面和聲音的表現,使其內容極具感染力與表現力[2]。并且電視節目的觀眾可以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隨意觀看節目,電視媒體的出現,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受眾日益增長的信息獲取與娛樂休閑的需求。
寓教于樂進行傳播是電視人一直追求的目標,做一檔高檔而有文化品位的電視文化節目是電視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媒介具有文化教育功能。但是以往的電視文化節目大多都是叫好不叫座,直到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節目在2006 年推出一系列大眾化、通俗化的內容后,節目收視率迅速提高,電視文化節目才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是用通俗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講暢銷文化,《百家講壇》才在眾多電視文化節目中脫穎而出。近年來《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的迅速火爆,同樣也與節目對于娛樂元素的巧妙運用有關,在娛樂中傳播漢語言文化[3]。
結論:綜上可知,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理應積極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以弘揚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迎合新時期受眾對高品位電視節目的需求,通過創新節目傳播內容與形式,使傳統文化在電視媒體上大放異彩。電視漢語言類節目的制作方在節目的前期制作與后期運作上不斷創新,堅持漢語言文化內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受眾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給予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