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架橋中心小學,湖南 常德 415700)
數學課程標準當中指出,應該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能綜合使用學過的常識解決提出的問題,展開學生的應用意識,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在課堂中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要營造出踴躍、寬松、自在、和諧的教學氣氛,與學生建設對等的關系,讓學生不懼怕,勇于發問。例如:當有學生提出問題時,應該大聲地表揚他:“問的非常好”或說:“你真厲害,我都沒有推測到這一點。”當學生提出問題后, 要面帶笑臉地向全體學生說:“這么好的問題,哪位同學有獨特的見地?” 同學們會爭先恐后的發表本身的見地。當學生表明完本身的見地后,教師再適當的做出評估。但教師要注意,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觀念,認知特點,生活經驗差異,不能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或宣布的見地不符合本身考慮問題的形式或自己預設的答案,就隨意的否認。身為教師一定要寬容學生的設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地。只要這樣,學生的問題認識才能得以展開。
學生學習的進程是一個不停提出問題、處理問題的過程。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以提出問題為主,讓學生充分投入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如在一位數乘一位數一課教學中,教師出示三頭大象,每頭大象運3根木頭的圖片。問: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很快學生找到了答案,有3頭象,每頭大象運了3根木頭。緊接著,我讓學生經過找到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的反應速度非常快:一共有多少根木頭?像這樣,經過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處理問題,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有強烈的提問快感,全神貫注的投入學習中,表現了學生樂于提問、樂于學習的良好學習狀態。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創造萌生問題念頭的環境和空間,把握產生問題的火候,讓學生去感受發出問題、處理問題的歡喜。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學生認真聽要求,并按照要求去做。請學生用手指體現每人拿到的蛋糕個數,如果有6個蛋糕,平均分發給小美和小麗,請用手指的個數體現每人分到的蛋糕的個數。學生非常快地就伸出了 3個指頭。教師接著說,如今這里只有一塊蛋糕,要平均分給小美和小麗,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蛋糕的個數。這時很多兒童都被這道題難住了,有的兒童伸出彎著的一個指頭,問他這是什么意思,答復說,由于每人分到半個蛋糕。老師接著啟示:同學們,你們能對剛才老師的這個題目出一些問題問老師或者問同學嗎?看看老師和同學都怎么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可多了,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小美和小麗各分了幾半蛋糕?學生答:小美一半,小麗一半!“不,小美多半個,小麗少半個”!吃過、分過蛋糕的學生馬上說:把蛋糕切成十字形,小美兩半、小麗兩半!老師循著他們的說法,問道:那可以用數來表示“一半”、“兩半”、“半個”嗎?用什么數表示呢?學生被問住了。老師:你們猜猜看?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在學生的疑惑中產生,自然而然的開始了學習,成了學生本身的愿望。這樣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學生果敢提出問題,探討問題。
課題是教材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潛伏之處。讓孩子在課題中提出一些簡略的問題,不但能讓他們養成愛提問題的好習慣,還能培育他們發問的勇氣和才能,成為激活學生學習內動力的活靈活現的素材,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認識直尺時,讓學生認真觀察直尺,接著提出問題:通過察看你發現了什么?你想學什么知識?請你用問題來表達和提出。學生觀察和思索后有的說:“直尺怎么測量物體的長度?”、“一小格是多長呢?”、“我的尺和你的尺都不一樣長,還能一樣測量長度?”……在教學中老師要不停地激勵引領孩子去發問,加強孩子的主體認識,并勇于發表本身的見地看法,就會激起學生思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中,只要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許多問題。例如,在傳授“分數百分比”時,要求學生注意教科書結論:將分數轉換為百分比。通常,分數首先轉換為十進制小數,然后轉換為百分比,另外,通常保留三位小數。讓學生就這些結論提問,結果,一些學生問,“分數為什么先轉換為十進制小數?”、“小數怎么轉換為百分比?”、“分數不通過小數能轉換為百分比嗎?怎么轉換?”、“為啥要保留三位小數?兩位、四位行嗎?” ……學生腦海中對課本結論的質疑正是我們課堂上要解決的問題,許多也正是重點和難點所在,這樣就為他們認真研討教材、著力思考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好了有效鋪墊。
以往的教學老師一般是只重視解答結果的對錯,忽略了學生對解題思考進程優劣的評估,限制了學生思想才能的展開。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注重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將生活中理論問題形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因而要激勵學生踴躍對常規解法提出疑難,拓展思緒,尋覓新穎、獨特的解題辦法。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與機會,充足的思考余地,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好奇心、質疑心,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質疑問難,真正從“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才能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