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漪
(惠水縣甲戎鄉中心學校,貴州 黔南 550605)
興趣是最好的朋友,是學習過程中強大的動力來源,只有學生對一門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學生才會主動積極的學習。小學數學是一門集中性極強的學科,匯集著很多內容,為其他科目的學習和以后學生的學習奠定學習基礎。因此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小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的年紀,大部分集中力很難長時間集中,針對這一特點,教師要以興趣為主導,減少教學中的枯燥內容,設計多樣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參與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數學成績。
進入小學學習的學生告別了父母進入陌生的校園生活,需要教師的關心愛護[1]。教師要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環境、有愛的師生關系,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心愛護,才會產生對老師的依賴感和喜愛感,所謂愛屋及烏,當學生喜歡上教師后就會對他的課感興趣產生喜愛,這也是每科課代表成績不會太差的原因。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在與學生交流中展現自己陽光積極的生活態度感染學生。小學生是純真的,教師要保持童心,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長期與學生的接觸中,找到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利用興趣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完成教學目標,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建立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輕松的進入學習中,激起學習興趣。教師在建立情境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在教學大綱基礎上分析出情境建立的基礎,通過現代技術教學手段建立情境,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具等,為學生建立恰當的情境。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更容易進行教學。學生熟悉的情境一般來源于生活,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情境,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學習中,教師建立情境:拿出9根火柴放在盤子里,要求每盤數量一樣多,有多少種分配方法?學生根據動手實驗,發現一共有五種方法,每盤1根分9盤,每盤3根分盤,每盤2根分4盤多1根,每盤4根分2盤多1根,每盤5根分一盤多4根。引導學生觀察五種方法提問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一種是剛好分完不多,一種是分完多出來火柴。緊接著教師就可以講授,正好分完的是我們之前學習過除法,另一種就是有余數的除法。生活情境建立可以讓學生輕松進入學習狀態,并且對于熟悉的事物學生會有興趣參與進入情境中,使課堂內容易于理解,數學教學就會更加順利,學生也會充分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小學生的年紀在6周歲-12周歲這個區間,正是好奇心強的階段,喜歡做游戲,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設計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元角分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拿來自己喜歡的三樣物品,利用教學專用貨幣進行交易,學會貨幣的使用和簡單的交易數字計算。
課堂活動也可以舉行辯論比賽,缺少了思考的興趣是沒有靈魂的,是很難進行數學學習的。教師要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善于獨立思考的能力[2]。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同桌間、小組間、全班共同討論問題,在討論中撞擊出更多的靈感,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向學生講解。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課,提出三角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問題。分成正反兩個方面,分別用學過的軸對稱圖形特征進行辯論。在辯論過后教師及時總結,三角形不全是軸對稱圖形,只有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讓學生通過辯論牢固學習過的知識點,并且在辯論中發現數學規律,在教師的總結中完善自己的答案,增強學生的互動參與感,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生活常識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擴展發現數學、利用數學的途徑,發現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數學中處處有生活,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和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樹立數學的地位。例如在學習厘米、米長度單位時,讓學生測量鉛筆橡皮文具的長度、自己的手指長度、課本筆記本的長度等等,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融合進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知識中更輕松的學習。
好學生離不開夸獎,學生渴望獲得教師的肯定,對他們來說,教師的肯定才是成長的標志,能從夸贊中得到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3]。教師要不吝嗇鼓勵,對于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進行表揚,做對一個答案,成績進步一分都是值得表揚的事情,讓學生在表揚中延長自己的興趣,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總之,想要使小學數學教學順利發展,教師就要利用興趣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恰當符合實際的激發興趣教學環節設計,增加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同時要注意激勵評價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長久存在,養成數學學習理念,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