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挺
(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學,福建 南平 354300)
導思導學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題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學習的模式,每個環節都由教師自己設計教學目的,為的是引導學生根據學案完成課節的知識學習。這種模式意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索、求知、思考、實踐、創新,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為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只要教師運用好自己的導和學生自主的學,發揮導思導學的最大效益,就可以完成高中地理的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要求,教師建立導思導學的課堂主要分為四個環節:1.自學環節。教師分發準備好的學案,根據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明白本節課的知識理論,在自學中留下的疑問總結記錄。2.精講環節。教師進行知識精講,分小組討論學習,合理分配討論時間,為學生留下解惑的時間。3.深化環節。經過小組討論后,針對學生在知識精講環節后依舊存疑的問題進行解答。幫助學生樹立本節課的知識點,整理知識體系,培養學生養成總結的學習習慣。4.激勵拓展環節。學生在學習中的優秀回答,老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增強學生自信心,激勵學生更加積極的參加課堂討論,在前三個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拓展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增加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
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應將按照教學目標設計好的學案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授課前自主進行研習,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并且找出自己對于本節課的疑問[1]。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中的“全球氣候變化”為例,探討導思導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利用電子教學設備播放兩段視頻,第一段是介紹亞洲象在我國出現的時間以及出現的范圍,如今只有云南地區出現亞洲象的蹤跡。第二段是動畫冰川世紀的選段。通過這兩段內容把學生思維帶入本節課的學習中來,氣候變化以及對人類的影響。學生們通過觀看兩個視頻,激發了學習興趣,然后開始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通過學案思考幾個問題:全球氣候是怎樣變化的?近代氣候是怎樣的?人類通過何種方式對氣候變化進行干預?通過預留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研習,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通過自己的學習進行知識總結,比如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全球氣溫近些年呈波動上升狀態,陸地降水量明顯減少,雪蓋和冰川面積縮小,全球海平面不斷上升,所以近代氣候是全球變暖。通過學案學生也發現近些年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極端氣候如厄爾尼諾現象頻繁出現,并且氣候變化對資源分布和原有生態系統也產生影響,所以人類應針對全球變暖做出相應措施。
針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教師向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近些年全球氣候開始變暖,是什么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學生通過組成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得出由于人類的活動,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并且砍伐森林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留存在空氣中造成全球氣候急速變化,自然原因是目前處在間冰期,氣溫較高。教師針對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提出: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怎樣改善?學生討論得出,減少化學燃料的使用,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教師再次提出:溫室氣體過量怎樣解決?學生討論得出,進行植樹造林和發展固碳技術。在學生邊討論邊解決教師布置的問題中,這節課的內容生動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學習樂趣,通過答案被肯定找到學習的信心。
這個環節主要是教師為學生進行知識點梳理的環節,解除學生學習中的一切疑惑,同時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本節課教師從全球氣候變化引入,讓學生討論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以及影響,發現氣候變化的因素,找出全球變暖的解決辦法[2]。上述環節中,學生都是針對每個問題進行討論回答,知識點比較零散,教師要通過重新梳理,讓學生明白全球氣候變化規律,氣候變化對各行各業帶來的影響,以及通過怎樣的對策處理解決氣候變暖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對本節課知識的整體框架,在學習中樹立環保理念。
教學環節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針對本節課講述的全球氣候變化提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水平面的持續上漲會帶來哪些影響?學生通過討論,以沿海港口為例,水平面的持續上漲會淹沒沿岸土地,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質變差,土壤鹽漬化加重,并且對港口和其他設施以及污水排放產生影響。通過拓展環節,讓學生學習了解到更多的知識點,以及深化學生對全球變暖的危害認知,讓學生通過這個環節更加明確控制全球變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身體力行貫徹環保理念。
總之導思導學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通過全程參與增強學習體驗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推動地理課堂教學有效進行。教師要加強自身水平,結合實際引導學生,讓導思導學模式在地理課堂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