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菊
(貴州省安順市第五中學,貴州 安順 561000)
(一)初中學生會面臨中考的壓力
所以,教師無論在講課中還是在日常的練習中,都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而大量地對習題進行訓練,很少給學生時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長期在這樣的壓力下,自然就會形成思維的懶惰,不再進行思考。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上不進行思考,課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做題、復習。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課堂效率很低。學生在課下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復習,且成績不太理想。
(二)有些教師即使在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但在實際的小組合作中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探究的過程中雖然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但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例如,有些小組在探究的過程中,大方向的把握上出現了偏差。這時,教師就應該及時給學生指引方向。其次,教師在讓學生探究的過程并沒有理解到小組合作的精髓。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意見的整合,盡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最后,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小組合作學習只流于形式,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這種小組合作學習,只有個別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其他學生聽取意見,而沒有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學習問題。這僅僅是完成了小組分組,并沒有實現合作學習。
(一)合理配置小組成員,保證初中數學課堂探究的有效性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在小組合作背景下構建有效的高效率課堂,教師應該對學生有效地進行分組。有效的小組分配有利于提升小組合作的質量,而且相同水平的學生在同一小組合作中能夠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但是,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如果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很可能造成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對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打擊。這樣的分組,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二)訓練小組合作技能,促進小組合作的開展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能夠影響學生進行有效合作探究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另一方面,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同一小組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和水平上相差很小,思考問題的能力上也差不多,這就會出現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分工不明確,或者在表達看法時出現矛盾,這樣就會導致小組的合作難以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方法,還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小組中友好合作,提升學生在合作探究活動中的協作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小組成員輪流管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對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有學生作為小組的領導者帶領成員進行問題的探究。有些小組的學生在管理中并不容易,尤其是學習程度較差的小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小組成員輪流領導的方式加強小組的紀律觀念。俗話說:“想要讓一個人服從他人的領導,首先就讓他作領導。”這樣,學生在體會到當領導的難處時,就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在之后的小組合作中才就會換位思考。另外,小組輪流管理,可以提升小組成員的凝聚力,提升小組的競爭力,最終實現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通過小組評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小組合作評價是一種能極好地反應小組水平的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評價的方式提升小組合作水平。初中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都希望能夠通過競爭取得很好的名次和成績。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激勵。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的數量作為評價標準,也可以在小組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等方面作為綜合評價標準。
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算是“簡政放權”。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不聞不問。相反,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思考的內容會更多,最主要的是需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而且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學生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我們要委婉地提出不同意見,避免直接否定。這樣,學生才能在相互的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組的合作氛圍才能提升,進而課堂的效率才能提升。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是有內在規律可循的。在教學中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要考慮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自學能力等。教師還要熟悉小組合作的具體流程,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和責任,做到教學時時掌控。小組合作方式,能夠很好地改善課堂的氛圍,提升課堂的效率。但是,只有在恰當的時候,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小組合作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小組合作教學法還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學習、自主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筆者認為,作為初中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將創新性教學模式科學地應用于教學中,積極響應新課標的改革,將我國初中教育工作推向更科學、更完善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