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超
(河北省大城縣第二中學,河北 大城 065900)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必須結合語文學科具有廣泛應用性的特點,開展拓展性閱讀,提高綜合素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教師要把語文課程變成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把學生語文閱讀的領域拓展到廣闊的現實生活中,拓展到一切有語文活動的領域。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探索,談幾點語文閱讀拓展的有效策略,供同仁參考。
其他學科也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更是專家、教授的精心研究之作,語言、文字也更有代表性,更是語文閱讀的最理想的閱讀材料。語文學科是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綜合學科。它的內容涉及到歷史、地理、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知識以及文學、藝術、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識。我們要從語文與這些學科的多向、多維、多層的聯系中,尋找拓展性閱讀的結合點,把“觸須”伸進其他學科中,建立起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聯網”,從其他學科中吸取語文營養,同時又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實現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可以準備了缶、瑟等實物教具,和氏璧的圖片和“戰國形勢圖”。引導學生通過看“戰國形勢圖”,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通過介紹缶、瑟和讓學生擊缶、鼓瑟,引導學生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等。這樣,很好地將歷史、音樂知識和語文學習結合在一起,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加強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拓展性閱讀,教師必須樹立不同學科知識相互交叉、滲透學習的意識,在備課和上課時,把教學中滲透跨學科學習的意識作為教學的一個目標來設定。在備課時,不能僅僅把自己看作是一位語文教師,有時要像音樂教師那樣,在課文中尋找跳躍的音符,發現美的旋律;有時要像美術教師那樣,在字里行間發現美的色彩,在頭腦中描繪出絢麗的圖畫;有時要像歷史教師那樣,通過記載性的文字、圖片和文物等去探尋歷史的遺跡,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有時還需要像數學教師那樣,去假設、求證、判斷、推理文章中陳述性數據及其他知識的正誤。
許多文本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相關資料學生了解不多,課前多讀一些背景介紹資料或作者的其它作品,為學習文本儲備下知識能量。如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學生對李白的詩風有所了解,特別善于表情達意,還學過他的詩《贈汪倫》和從上學前班就會背誦的《靜夜思》。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怎樣呢?學生收集了李白所寫《贈孟浩然》一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據此詩學生又找到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從“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以看出二人志趣相投,思念之情猶如長江之水,滾滾東流無窮無盡。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知識和認知能力,但對于離自身日常生活和實際情況比較遠的知識理解還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就可以通過對課文的寫作背景進行拓展,進而讓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中心,豐富學生的情感。例如,以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本篇課文無論是從文章布局謀篇還是細節描寫教學價值都比較高,課文內容比較豐富,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在理解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這篇課文的創作背景,當時正處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魯迅先生始終站在愛國青年學生行列并與反動勢力斗爭,受到了各種誣陷與排擠,魯迅先生陷入了孤獨與苦悶之中,開始懷念起童年往事進而寫下了本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當學生了解了這一寫作背景以后,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和認知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才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進而喚起學生對自身童年生活的回憶,生成自我感受,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在文本中有很多需要學生深刻體會的重點句子或內容,如果只憑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很難奏效,如果實施拓展性閱讀,學生掌握相關的資料、信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如教學史鐵生的《病隙碎筆》,讓學生認真閱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是有風險……不過,但凡游歷總有酬報:……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再拓展閱讀《秋天的懷念》中的經典語句“好好活”,學生真切的體悟到,史鐵生是一個用生命寫作的作家,盡管身體上有殘缺,還深受著尿毒癥的威脅,但他始終筆耕不輟,表達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這樣拓展閱讀,將噴涌著作家真實、純粹的思想的生命解讀原汁原味地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熏陶和感染下,將“好好活”這一命題真正烙在了學生心上,并且對好好活實現了現實意義上的延伸,揭示了健康而積極地好好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的道理。課本中許多課文雖然結束但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情節進行拓展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學習課文《孔乙己》,這是一篇描寫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悲慘遭遇的小說,最后作者并未交待出孔乙己的結局。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及相關文本的閱讀體驗,續寫故事情節。有的學生寫出孔乙己無法解決溫飽問題饑餓而死,有的學生寫出孔乙己因為無法生存而偷東西被投入監獄,反而能茍且地活著了。還有的學生寫出孔乙己遇到了知音,幫他繼續讀書,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過上了幸福生活。這種拓展閱讀既深化了理解,有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