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琴
(河北省蠡縣留史鎮朱佐村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托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不在于強制,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對于情趣化教學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趣,讓他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如教學“角的認識”時,用多媒體動態演示角的形成過程:首先顯示一個點,接著通過該點引出兩條射線,讓學生理解“所謂角,就是從一個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然后比較角的大?。涸诔鍪緝蓚€角后,利用動畫讓兩個角的頂點和一邊分別重合,通過閃爍效果,讓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而且很快明白“角的大小與其張開的大小直接相關,而與射線的長短無關”這一數學道理。再如,教學“米、分米、厘米的認識”時,先把尺放大并顯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閃亮”“移動”手段來介紹線段測量的方法,接著顯示一些有對有錯的測量方法讓學生對比、討論和判斷,最后指導他們在實際測量中深入學習與加強運用。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致勃勃,參與度很高。
“數學即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去尋找、發現和解決身邊實際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學用結合中切實感受數學知識的內涵價值,拓展學習思路,培養綜合思考數學問題和逐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教師也難以在課堂上直接演繹實際生活場景,而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這個限制。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圓形井蓋和各類方形井蓋,然后提問:“為什么我們常見的井蓋多數是圓形而不是方形的呢?”小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卻不知道原因,就在他們處于思考不得的“憤悱”狀態時,教師再次用多媒體演示“井蓋翻起時,不同形狀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既讓學生對“圓”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學以致用的意識。
“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薄皩W習貴有疑,疑能得教益?!痹谛W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經常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其中,有些內容可以利用教師的口頭描述或者一般性輔助手段就能完成,而有些內容卻需要科學、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體技術才能達成預期效果。如教學“體積與容積”時,首先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然后請學生思考“聰明的烏鴉把一些小石子放進大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可能有所意會,卻不能言傳,所以會請求教師再播放一次。重播時,教師全面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緩放、定格、回放”等功能,把“小石子占用空間讓水慢慢升高”的過程演示得清清楚楚,使學生受到啟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師生都很有成就感。再如教學“圓的認識”時,用多媒體演示:一根繩子兩端各系一個小球,其中一球固定不動,另一球甩動起來并作圓周運動。教師引導觀察并提問:“大家看到了什么現象?圓是怎么形成的?”學生的回答包括:兩個小球就像兩個點,一點固定下來,另一點做環繞運動形成了圓;固定點與運動點之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的……這樣把演示、觀察、操作與語言表達相結合而創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啟智益能”的教學目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逼湟庵卦趶娬{“行對知”“實踐對理論”的學用關系。在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親身參與過程實踐是優化思想、豐富情感、增強體驗的客觀條件。又因為,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開展因材施教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化學習活動中,獲得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獨立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精神。如關于“計算陰影部分面積”的學習,鑒于從正方形、長方形到三角形、半圓的求解技巧越來越復雜,教師可首先借助多媒體呈現多種計算陰影面積的題目供學生自選,有人挑戰復雜圖形,有人選擇稍難圖形,而潛能生則可由易到難地逐步攀升;接著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積極開展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活動;最后在全班范圍內挑選各題的最佳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讓大家在共享中學習、消化和推廣。再如,可把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易錯、易混淆的內容形成“多媒體集錦”,便于學生在課余時間里開展自主性學習和“觀賞式體驗”。
在學校教育中,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活動體系的素材來源和實施條件。在課程教學設計活動中,教師應具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和能力,為課程教學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儲備海量、操作便捷”的優勢,能夠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無可比擬的強大支撐。比如,可搜集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文化”教育;可引導小學生逐步學會使用多媒體查找所需資源和信息;可通過多媒體對數學知識進行過程性顯現,逐步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可以多媒體為支撐,實行小學數學與其它學科的優化與整合等。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更加豐富多元的情境,開創多姿多彩的課程活動,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學相長發揮積極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技術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