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芳
(河北省順平縣蒲上鄉伍郎小學,河北 順平 072250)
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獲取母語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語言應用習慣,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因此,家長及學校教師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溢于言表,這同時也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隨著增效減負策略在各個學科中的實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發揮的真正作用并不明顯,如何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課堂增效減負,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真深思與重視。
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的場所,由于受傳統教學的長期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知識的應用性缺乏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只要能夠正確掌握字形與讀音就可以了,不需要過于靈活的教學方式。久而久之,使得教學內容枯燥、單一,讀音、識字部分的學習與語句、段落脫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性的學習。
傳統的語文課堂枯燥、乏味,小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與思維意識比較薄弱,這時期正是學生對某一學科提高學習興趣的階段。而這種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有較大的差異,對課堂知識的吸收與理解程度不同,教師如果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沒有充分的了解,就不能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個別輔導和指導。也會導致教學內容不科學,與學生的實際能力不相適應。不僅沒有提高教學效率,還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由于考核模式單一,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方法,在各階段的教育教學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并且會長期存在。小學教育是為學生打牢基礎知識的重要時期,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生自身存在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單純的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勢必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導致增效減負效果難以發揮。
小學語文知識較為豐富,包括識字、音節、閱讀及普通話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講負擔較重。再加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常常處于被動的地位,大部分時間需要教師的督促與引導才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已經形成了既定的思維模式,更加強化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意識,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化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優化教學結構。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思考時間與討論的時間,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要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重點講解。引導學生對教師授課中沒有聽懂的問題要隨時記錄下來,可以課下與同學進行討論或詢問教師,及時查缺補漏。
很多教師有教學反思的習慣,根據一段時間的教學成績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與總結。很多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沒有問題,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教學效果卻大相徑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內容繁雜,需要學生的長期積累才能夠得到實效。如果教師急功近利,靠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是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的。首先,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學生對沒有弄懂的問題敢于提問,別把問題藏在心里。同時,根據教學進度,開展一些有趣的教學活動,例如:成語接龍、朗誦比賽、手抄報比賽等等,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從枯燥的作業中走出來,開動腦筋,動手實踐,以多樣化的形式鞏固基礎知識。另外,要幫助學生從小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把看到的精彩的詞句摘抄下來,認真做好課后積累學習,掌握學習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小學生優良的審美意識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在小學階段,通過讓學生接觸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做到的。教師應該結合教材,根據教材的內容,運用科學的方法,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針對性的實施教學活動,這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好辦法。課堂時間有限,每節課40分鐘,其中大部分時間教師要進行教材的講解,其余的時間要留給學生吸收和自由討論。對于一些理解能力強、有扎實基礎的孩子來講,40分鐘的聽課效率較高,但對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來講,短暫的課堂時間遠遠不夠,如何解決個體差異問題,是實現增效減負教學的關鍵。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很多語文教學內容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分組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并根據每個小組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幫助一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建立起自信心,逐步引導這些學生喜歡上語文,從而發揮自主性,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增效減負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