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虹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第三小學,河北 承德 067399)
新課改思想品德教學學生主體作用從開設課程的目標來看,小學思想品德課是為了保障小學生品德教育的課程,它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習慣。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老師必須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心理特點以及教材內容,正確地組織教學內容;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建設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但是,從目前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來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必須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在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讓思想品德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理論教育,學生根本沒有任何興趣,他們聽的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更不用說從中受到影響和啟發,進而受到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想象、去感悟、去體驗,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的確息息相關,這樣才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進而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在小學教學中,高效的課堂教學是課堂生成最直接的成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必須精心制定教學計劃,并且不完全被教案影響,在教學藝術與教學機制適當調整的過程中,從根本上保障思想品德教學。
在備教法中,思想品德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形式,它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問題教學法中,可以通過靈活多變的問題,引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探討與求知欲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進行合作或者探究性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習方式主要分成探究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傳統的思想品德過于注重接受性學習,在學生死記硬背的過程中,讓這種訓練具有很強的機械性,時間一久,就會影響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行為與創新精神,進而出現厭煩心理。在新課改實施以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在共同研究、探討、體驗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加明確是非和道理,同時這也是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和社會參與力度的重要方法。
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一認識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化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小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于最佳狀態。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難點教材采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把一部分學生的生活習慣恰如其分地引入課堂,生動感人,既可增大學生知識面,又可使他們受到思想教育,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善于從實踐中探究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絕大多數都來源于學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識都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體會、感悟。由學生自己探究的知識既容易理解又記得牢。現在的思想品德教學,很多知識都可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課本中也設計了很多這樣的活動,只要我們認真利用,精心組織好這些活動,一定會對教學有幫助的。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也真正認識到自己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當代新型的師生關系。做到教與學有機結合。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課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發揮民主,讓學生自己討論。這種方法是講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創設教學情景。教師根據課本,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