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云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阜平鎮白河學校,河北 保定 073200)
我今年擔任的是八年級的生物教學,從2005年工作以來到現在,對于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都進行了嘗試,以求得適合學生的一種教學模式。本著這樣的思想,我對自己的教學模式也有了新的認識,概括為以下幾點。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開放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培養學生會學、善學、樂學,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的一種活動,是將教學活動視為教師與學生進行親切、直接、融洽的相互交流的活動,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在動態中進行教與學合二為一的相互影響的雙邊活動過程,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與學的互動、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來完成的一種教學活動。
比如:我擔任六個班級的教學,每個班級的情況都不同,最有代表性的是初二六班。這個班的學生不僅基礎差,而且幾乎沒有特別突出的好學生帶頭作為榜樣。以至于全班同學厭倦學習,學習新的知識又表現為排斥,不愿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能先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樂學。比如:由于這個班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對蚯蚓本來就很熟悉。我在講解《蚯蚓的生活習性》時,先問蚯蚓的形態結構,大家都能說的很準確,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對接下來的教學打好了基礎。
教學觀念是教師進行一切教學行為的指導。傳統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學,重學習成績、輕學習過程與參與的傾向。而新課程標準著眼于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的單向表達模式變為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過程,讓每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討論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感受,教師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培養。
比如:我在講解"探究環境對霉菌生活的影響"活動作出假設時,便從日常生活現象進行啟發: 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個季節的食物易變質、發霉?雨天和干燥的天氣,哪種氣候條件下的食物會先發霉? 我們到超市買東西時,會發現很多食物是密封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樣,學生很容易想到在溫暖、潮濕、暴露于空氣中的食物易發霉。并由此做出這樣的假設:霉菌適宜生活在溫暖、潮濕、空氣充足的環境中。在學生完成探究活動,得出上述結論時,我便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你們知道我們應如何保存好食品嗎?這時學生很快總結出保存食品的方法:低溫、干燥、密封。
真正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投入、學生與學生相互啟示的一種良性互動,而不是單向的"給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為學生營造一種主動、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考、觀察、合作、交流,讓學生與環境相互協調、和諧統一,使環境的潛在因素現實化,使學生與環境和諧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因此,教師應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導演",而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實踐者,是"演員",教師不能妨礙或替代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在生生互動過程中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推理、判斷、探究等活動,使學生手腦并用,積極探究,深入鉆研,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互動式教學不僅注重學習的內容,更應突出教學的過程,因為學習過程是在教師有意識的前提下開展的實踐活動,即教與學關系的互動,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是讓學生主動探究。這樣使學生的感情處于積極、自由、安全的心境狀態下,便會對所學的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懷著極大的興趣,自覺投入到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將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提煉,從而體會到獲得新知的愉悅感。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充分的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在探究"家蠶的發育過程"時,我讓學生八個人一組坐成圓圈作為一個小組,共同探究實驗的過程。而小組成員由性別、學業成績、能力傾向等不同方面構成,成員之間要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同時全班各合作小組之間又應該具有同質性。由于每節課的內容都存在差別,所以小組內成員應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調整,小組成員角色可輪換,小組發言人應輪流擔任。
這樣,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就充分的讓學生自己動起來,教師又為他們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氛圍更具有師生親和性和相融性,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主的學科,要研究生物現象、探究生命奧秘、了解生物的多樣性,教師必須放下權威,走下講臺,走出課堂,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共同觀察大自然的各種生物現象,從而為實驗教學儲備豐富的感性知識。
比如:在學習"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時,就可以把這節課作為課外實驗,帶領學生們去大自然中觀察青蛙與蝌蚪的外部形態,對比了解它們的發育過程,明白青蛙是由"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發育而來。再讓學生們了解青蛙在自然界中是如何捕食害蟲的,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愛護小動物的感情。這樣,課內外有宜的結合,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情操,收到了我們僅僅在課堂中難以達到的效果。
總而言之,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不但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發生過程中來,掌握課本的相關知識,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記憶牢固,也讓學生理解探索科學知識的一般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相互幫助,配合的團隊精神。師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溝通,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總之,不管在知識目標的落實,還是在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培養方面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