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才華
(河北省涿州市南良溝中心學校,河北 涿州 072750)
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首要因素,教師教育教學的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沒有創新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所以教師所備的課要從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著想。在備課中體現教師的創新精神:一是備課時要以教材內容為根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制定具體的目的和要求,即教學目的要創新;二是設計時可不循舊規,對如何導入新課、如何講授新課、主要環節如何處理進行創新設計,即教學過程要創新;三是教學方法要創新,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取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增加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實際,且應用于生活實際,以培養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也使他們受到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感到數學教材內容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取材與現實生活,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感到學之有用,學以致用。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環境中,才能思路開闊,主動參與學習。教師親切的笑容,適度的幽默,鼓勵性的語言,師生互動等,以及小游戲都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激勵的語言、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給予充分的贊賞,這樣,學生就消除膽怯、自卑心理。要改變傳統的“權威”觀念,建立“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要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讓“良師益友”的角色得到正真的實現。教師要把課堂“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參與課堂活動,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樂于自主學習。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個班學生人數不超過50人,其中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4/5,問這個班最多有多少個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我一說出題目,就有學生提出:“這道題未告訴具體人數,無法解答,是不是題目出錯了?”我對學生的質疑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反問學生:“學生的人數應該是什么數?”學生回答:“學生人數應該是整數。”我再啟發:“那男生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得出結論:4+5=9,因此這個班的人數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班里有45人,男女生的人數。
在課堂上,要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講錯了也不要緊,教師對講對一部分或者是講對點滴的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鼓勵或表揚,要從學生思維的角度考慮問題,別輕易下“錯了”的結論,這樣學生就會敢想敢說,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創造條件。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不但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問題應盡可能地留給學生自己解決,指導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發現新問題、如何利用舊知識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掌握數學的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精神。例如:“春游大華山,黎明上山的速度是3Km/h,下山的速度是5Km/h,求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背踝鲞@類題時,很多學生不會做,認為少了一個條件,有的同學則得出了“(3+5)÷2=4”的錯解。為了化難為易,啟發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來幫助學生解答此題:
(1)“黎明爬6千米高的山,上山用了2小時,下山用了1.2小時,求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結果同學們很快得出了正確解答:(6×2)÷(2+1.2)=3.75(Km/h)。然后概括出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總路程÷總時間=平均速度。(2)“黎明爬6千米高的山,上山的速度是3Km/h,下山的速度是5Km/h,求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庇辛说冢?)題的基礎學生不難解答:因為總路程是6×2=12千米,總時間是6÷3+6÷5=3.2小時,所以平均速度是12÷3.2=3.75(Km/h)。這時,把第(2)題中的6千米換成3千米或其他的數讓學生求平均速度,經過幾次實驗,學生很高興地發現:不管換成多少千米,最終結果還是3.75,這說明此題的結果與這段山路的長度無關。
這樣在教學中滲透了數學化歸思想,讓學生學會這樣的思想方法,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將會十分有幫助,特別是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使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
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與自覺鉆研數學的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教師要不斷地將學習數學方法化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明白“授人以漁”的道理。數學滲透于生活各個方面,其知識和技能將成為人們不斷發展、生存的“通行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雙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才會為他們今后能成為創新性人才奠定基礎??傊?,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