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舒
(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南京街第一小學,遼寧 沈陽 110002)
語文教學一直都是我國教學的重點內容,之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是讓學生有更加良好的情感體驗著,為學生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直接影響了日后的生活和工作,良好的情感表達能力能夠讓學生與他人進行更好的溝通,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在小學階段對學生展開情感教育,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細節進行入手,充分的將情感教育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小學生時刻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情感滲透,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模式始終是單一的灌輸式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生硬的輸送一些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難得到調動,因此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極少,即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很少會有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會壓抑整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漸漸失去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不斷改善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一個平等互動的關系,進而在積極的開展一些實踐性的交流活動。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要始終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從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出發,才能更好的理解小學生的思想,對于一些小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及時的解答,這樣才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當學生在學習《望盧川瀑布》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課前收集與課文相關的短片或者是圖片,然后再課堂上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通過這種藝術性的展現,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的藝術技巧和知識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知識點與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教師應該注重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意見,并且適當性的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進行思考,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效率,還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自身的語言基礎技能,從而對學生展開良好的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導致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完善和更新自身的基礎性語言表達應用能力,只有當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以后,才能在課堂上更加得心應手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該用平穩緩和的語氣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以關切的語氣對學生進行詢問,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并且耐心細致的進行解答,教師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親切和藹的語言模式,不能對學生展開嚴厲的批評。
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切實恰當的構建一個合理的教學情境。想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就應該積極的將情感化的特征融入教學實踐中,并且保證每個小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語文帶來的樂趣。例如當小學生在學習《黃山奇石》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資源將我國黃山的景象,通過短片的形式播放給學生,通過感官上的刺激,能夠讓學生對于黃山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觀看完影片,學生會形成一個對我國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情感,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則能夠更好的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的眼界得到大大的提高。
綜上所述,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注入情感教育,教師應該從自身入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切實的改善當前語文教師的基礎性語言技巧,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以此來不斷提高小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情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進而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