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一團學校,新疆 博樂 833411)
在新課標對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中明確說到,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從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入手,把數學知識同這些生活場景之間進行有機的結合,由此讓小學數學教學變得生動形象,給學生在理解并使用小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基于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情景構建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從而讓小學數學轉變為實用性教學活動,從教學動機上改良了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給二十一世紀小學數學教育指明了方向。
利用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可以直觀真實地展現出較為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由此把數學與學生常見的生活情景進行有機的結合,有效增強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興趣。在生活情景中學生能夠清楚明白地了解小學數學知識,有效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度,把情境與數學教學活動聯系起來,可以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出良好的氛圍環境。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學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數學學習在今后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數學知識的積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總的來說,把情景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把原本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情景描述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質量。
經研究表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合理運用情景教學模式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并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個人理解能力。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二十一世紀的小學數學教育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情景,并且在選擇情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合理性,以此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傳遞。
老師在利用情景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對自己所傳授知識會涉及到的情景進行綜合性分析,以保障該情景選擇真實且符合生活環境,情景的創建能夠更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分析,并有效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這也就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情景的主要目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學會對已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用,才能夠表明學生真正掌握了這一個數學理論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當中,老師需要讓學生通過生活情景了解數學知識,在無聲無息中,強化學生合理應用數學的能力。
比如在講解《角的初步認識》這節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將角的理論知識在課堂進行講解,使學生對角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可利用的工具制造角,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更深入。當學生角制造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活動一下制造出來的角,然后問學生:“你們制造出來的角與你們使用的工具長短有關系嗎?”通過操作之后,學生可以顯而易見的知道,角大小的變化,與長短是沒有關系,而與邊的分開程度相關。通過自己動手得到的知識相比于教師直接告知是記憶更為深刻,學習信心也更為強烈。
講解《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時,一般學校都會舉辦一些趣味運動會,運動的過程中就涉及到了許多加減法的數學問題,教師就可以將這些活動的照片拍成照片,通過多媒體呈現在課堂上,這就為問題情境創設一個真實環境。根據照片,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項目的比賽結果作為問題,如跳繩比賽中,班上某個同學跳了多少,另外一個同學又跳了多少,那么問題就是這兩個同學之間相差多少。這樣相較于純數字計算來說,學生可以更為真實的理解到加減,因為這都是他們親身經歷過,也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問題。
數學老師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情景構建的過程中,需要對生活情景進行綜合的衡量,充分思考這些情景能否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當中,保障所教知識與所創造的情景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此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并且在選擇生活情境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選擇難度適宜的情境,這樣不但可以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可以讓學生充滿興趣,將情境的使用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比如,在課堂上教了學生厘米、米的概念,教師可以留下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之后用直尺進行測量。可以測量菜地的長和寬、測量板凳的長和寬、甚至是測量自己的身高,讓學生對這兩個度量單位更加了解與熟悉。再比如,在學生學習“圓柱、圓錐的體積”這一課程之后,可以讓學生回家通過測量計算家中花盆里的泥土體積、魚缸里面的水體積、水桶里面水的體積等,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再比如,教學生學完“統計知識”之后,讓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設計調查報告,內容可以是調查一個村子里面養了多少只羊、多少只牛、多少只雞等等,從而讓學生牢固掌握統計知識。這種方式非常生活化,也是真正將生活情景作為教學情景,讓學生覺得數學其實沒那么抽象,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知識,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更有自信。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生活情景的構建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情景,就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自信。讓學生的數學成績穩步上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老師需要注意將生活情境帶入教學的過程時,一定要重視情景的合理性,將情景教學變得更加有層次化,實現小學數學教學向著實用性教學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