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杏麗
(河北省蠡縣留史鎮朱佐村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基礎課。如果說音樂有個起源,那就起源于節奏的敲擊。純粹的節奏對我們所產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們直接地感到它是音樂的最初的起源。節奏是構成音樂時間的實質,是音樂的核心和骨骼。良好的節拍感、節奏感是學生學習音樂所應具備的技能,是學習音樂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節奏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力圖在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音樂的鑒賞力、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音樂教學中的節奏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發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應把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培養其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而伴奏音樂(包括前奏、間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經常會忽略伴奏而只關心自己要唱的旋律和歌詞。這時,有些老師就會采取最容易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說:“預備——起!”但是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是應該喚起學生本身對伴奏的關注的,而不是讓學生變得依賴老師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妨少說幾次“預備——起!”讓學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間奏并配合其節奏速度開始演唱,而在演唱的過程中,也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伴奏音樂的速度,并學會配合。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音樂聽覺和速度節奏感受能力,長此以往將變成陪伴學生一輩子的技能。
現代教育心理學表明,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參與體驗、身心投入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學習狀態達到最佳。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其身心特征表現為喜歡表現自我,活潑、愛動,對未知的事物表現很強的興趣。從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節奏教學任務來看,其表現為節奏結構簡單、生活化、常識化、場景化,且充滿律動感。所以,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的訓練應該充分把握小學生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樂教材,了解小學音樂教材中節奏教學的特點、任務,把節奏與生活場景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使理論化的節奏知識變成非常生動和形象的東西。比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玩律動方面的游戲,通過肢體有節奏的運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滿足學生活潑愛動、表現自我、好玩等這些特點,也就達到訓練學生音樂節奏的目的。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奧爾夫教學法,將學生幾人分為一組,讓他們隨著節奏搖擺身體,或者拍手、跺腳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排成一排或者圍成一圈,進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將全班學生以6人為一組、分別扮演時針、分針、秒針,模擬時鐘走動的快慢來感受節奏。還可以由教師自創一些節奏,由學生根據節奏通過肢體語言摹仿表演出來。甚至由學生自己打出一些即興節奏,由其他同學來模仿表演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強小學生節奏訓練。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學生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由學生根據對音樂的體會自己表演,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如在訓練xx︳xx︳xxxx︳節奏型時,開始時我讓學生隨意用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準節拍就行,漸漸地我要求學生四分音符用腳來表示,八分音符用手來拍,并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訓練。學生的興趣都很高,很多學生都能看著節奏譜,手腳并用打出節奏。伴奏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伴奏能展現音樂節奏,可以讓教學者觀察到學生掌握音樂或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全班學生的合作伴奏,可以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合作精神,而這又是符合《音樂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把打擊樂器引進課堂,學生易于接受,打擊樂器演奏起來清脆、響亮,各具特色,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當打擊樂器出現在講臺上時,每個學生都瞪大了眼睛,那眼神分明是驚羨、迫切的,我及時捕捉這一份驚羨、迫切,把從前嘴里念、手上拍、腳下走的節奏過渡到三角鐵、沙球、雙響、快板等簡單的打擊樂器的演奏。出示演奏譜后,我先讓學生對各個聲部做徒手練習,練習時,要求每個聲部每小節的行進都要統一在像鐘表一樣的“嘀嗒”聲中。然后把樂器分給他們,讓他們反復練習所在聲部的節奏。合奏時,要聽聽自己的節奏是否正確,自己所在的一拍是否與別人所在的一拍相吻合,自己的情緒、力度是否與別的同學大致相同……不知不覺地,同學們的合奏漸漸體現出配合默契、和諧動聽,課堂氣氛處于極端活躍、愉快之中,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更難能可貴的是,通過這種合奏訓練,在學生的心理上漸漸建立起一種無形的“音樂向心力”,為今后的合唱、合奏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節奏是少年兒童感受、認識、表達音樂的重要工具,而且掌握好節奏還能增強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力。在今后對兒童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將進一步努力,讓學生始終在歡愉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節奏,從而培養兒童表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知和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