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黃瑩 祝志強 龐澤鑫
(武漢工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作出許多深刻闡述。
課題組為進一步了解當前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通過線下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等方式對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分析文化自信現狀,并且基于互聯網加時代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及在95后之間對于我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不同態度,提出可行對策,對于將互聯網與文化自信有效融合提供參考。
古往今來,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級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每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我國也不例外。我們有獨特鮮明、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應當細化到每一個青年個體,積極發掘新的時代民族精神。
作為當代的有朝氣有理想的新青年,應當從精神中了解到文化,從文化中衍生出新的精神,這樣的良性循環會使得文化自信的缺失得到填補,并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尋到出自國民,適合國情,順應時代發展的新的文化產物。大學生便是其中的主力軍,一國之文化自信便來自于新生力量自身對于本國文化的自信,就目前的調查現狀分析,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否定了存在文化缺失的問題,但是在問到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時,對于其中蘊含的價值觀的自信如何,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答道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且就目前的中外影視文化碰撞的激烈程度來看,外國的影視文化對于中國本土的文化洗禮甚是徹底,造就復聯系列電影一度火熱,票價較高,而中國的傳統國粹卻少有人問津。95后對于傳統中華文化的關注度及自豪感極度缺失,也就形成了當代大學生似乎很在意自身的文化自信缺失問題,但又一度麻木不做出應對策略的現狀,這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極度匱乏和現代人重經濟效益,不重娛樂形式有關,數十位京劇傳承人終究是無法敵過國外制作精良,耗資巨大,明星效應等綜合起來的影視大片。
互聯網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現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中華民族不缺乏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傳統的思想格局仿佛認為傳統文化只會留存于竹簡,戲臺,古建筑等,但是新媒體的出現讓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賦予了它新的血肉。從 BBS、Blog、網絡論壇、到當下的微博、微信、喜馬拉雅、抖音、快手等APP的出現,信息的交流互動已經越來越扁平化、個體化?;ヂ摼W+為人類生活帶來了海量信息內容,而信息的傳播和展現在網絡平臺上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ヂ摼W時代,我們可以讓古典音樂有了更多的伯樂;可以讓漢服成為更加大眾的服裝文化;可以讓戲曲國粹,太極拳,舞獅舞龍,劃龍舟等加入到傳統節日的同時,讓更多的人看到,欣賞到,被感染到,從而愿意主動去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蘊。
互聯網造就了地球村,5G時代即將全面開啟,這種傳播速度是歷史上所有媒介都無法匹敵的,我們要加大傳統文化傳承者的名人效應,將他們打造成為文化“網紅”,再借助網絡的高速以及遍達的特點,更快更廣地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了解到中華文化,也只有真正的走向世界,并為其他文化所接受,所包容,才能從根源上激發本國人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達到文化傳承者們的認知水平。
互聯網環境造就了一個問題,因為流量被網紅以及明星所壟斷,娛樂至上的網民可能不會被傳統文化所吸引。2017年10月8號鹿晗公布了與關曉彤的戀情,引發微博系統癱瘓,3千萬少女集體失戀果然能把世界搞垮。然而就在同一天,袁隆平院士研發的“海水稻”試種成功,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大規?!昂K尽狈N植技術的國家。科研項目的成功不受關注的原因,不是因為國民素質有多低下,不是因為我更愛追星而不愛我的國家,單單拿出一個“袁隆平海水稻試驗成功”搬上頭條,人們依舊會肅然起敬,高呼這就是我逐漸強壯的大中華。但是兩相對比下來,娛樂至上的精神顯然占據了上風,民族精神是文化衍生的產物,可敬的科研精神更加值得在網絡上被傳播,讓那些悶聲做大事的人得到他們應有的許可。
同時,外來文化也會通過通訊全球化的互聯網渠道進行文化入侵,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同時,外來文化對于本土文化的侵蝕也在同步進行。95后大學生存在有追捧外來影視作品的現象,各種韓劇,美劇,以及國外的系列電影,這些偏娛樂性質的入侵顯得較為明顯。互利友好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文化交流應該是存在于經典文化的翻譯和理解上,這些傳統文化以及思想上的碰撞才是人類先賢思想的結晶融合的過程,我們應當認識到外來經典名著以及經典的影視片的優質譯文對于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所提供的優越條件,同時娛樂性質的產業文化借助互聯網的入侵,也應當適時警醒自身。
首先要通過平時的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創新力,推進文化發展,大學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創新能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以及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中流砥柱,要抓住機遇,增強自身對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強烈的使命感,義不容辭的為中華文化的振興付出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校園文化具有熏陶、教育、示范等作用,可以逐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改變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形式,盡可能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包括采用播放短視頻、排演情景話劇等形式,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應向大學生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引導大學生領會其時代意義,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價值需要。學校應當充分挖掘優質校園文化的育人潛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改善校園文化環境,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黨和政府應當強化社會輿論的積極作用,改善社會輿論。加強對社會輿論的管理,避免虛假信息以及不健康的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保證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和健康性。社會氛圍的營造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發揮公共文化場所的教育功能,積極引導大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通過組織參加文化實踐活動,一方面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大學生對優秀文化的認知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社會輿論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微博就熱搜板塊進行了整改,新增熱搜時政新聞等當代話題置頂模式,加強了對于時政新聞的傳播。社會是一個組成復雜,變化迅速多樣的環境,但我們相信只有每一個個人、企業、平臺,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才可以建設一個輿論導向積極,以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為中心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