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音色在我們音樂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基礎元素。在優美的旋律世界中,音色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而演唱的音色變化多彩豐富,從而這是任何一件樂器難以與之媲美的。《蘆花》這首藝術歌曲正體現了這一點,在演唱中要求聲音自然、飽滿。特別是講究咬字、嘴皮吐字的清晰準確,字正腔圓。這代表了我國傳統的審美意向。在演唱這首歌曲之前先大聲朗誦歌詞,用標準的普通話,字正腔圓的讀出來“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千絲……”每一句讀出來聲情并茂,像是在演唱歌曲一樣,這對后期演唱歌曲時的情感把握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近現代眾多民族歌唱家如《蘆花》的演唱者雷佳、德德瑪、龔爽、張也、萬山紅、王慶爽等,無不具有此特色。
在我國民族聲樂中特別注意歌唱語言的藝術性“字正腔圓”。在《蘆花》中特別十分注意發聲與咬字的協調性,不僅要求在字準、字正的基礎之上,塑造動人優美的聲腔,更要使歌唱優美動人,生動移情。要求“出字真、行腔圓、歸韻清、收音準”。“字正者,吐字清新,發音準確也:聲腔圓潤的歌者,行腔委婉優美”。“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這幾句雖然相對飲比較低,但字頭清楚,送氣有力,語義明確,情感豐富。從而字正字真是吐字中的基本要求,腔圓則是指歌唱者元音明亮、圓潤甜美、具有飽滿的音質。后面的高音處,“情和愛,花為媒”正是情感宣泄的時候,也是整首藝術歌曲的精華,所以聲音更要做到字正腔圓,聲音狀態始終在高位置,一點不能松懈。演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圓”。歌唱藝術才能真正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動人、聲情并茂的境界。
中國現代的聲樂—藝術,是一門聽覺藝術,也是一門表演-藝術。而演唱者的表現主要依靠面部的表情以及外部肢體。演唱者在進行演唱時,通過面部表情的變換和肢體動的表現,表達出歌曲的內容與情感,從而引發起觀眾的共鳴。面部表情的重點在眉目之間,其次是鼻子,嘴和面部,表情肌等,以聲表現,以眼含情,以臉—顯示,以形示愛。
人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我們進行歌唱表演時,要充分合理利用眼神的魅力,表達深深以情,加強聲樂的表現力和感召力。但眼神一定不要太浮,表達應樸素、真摯、生情。到遇到活潑、歡快、調皮的歌曲時,眼神應很明亮發光、有神有力、興奮歡喜、充滿歡欣、跳躍動感。而在演唱傷心歌曲時,我們的眼神應給人悲傷之感,充滿哀怨憤怒,當痛苦到極致時,眼睛里便自然而然的飽含淚水。作為一名歌唱演員,在歌唱演唱過程中,只有先玩去融入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先感染自己,在打動聽眾朋友們。
另外,《蘆花》這首歌曲需要強大的氣息支撐,這是一首極為抒情的歌曲,所以每一句氣口都不能做的太明顯,因為歌曲本身偏慢,拖得稍長,但始終要保持一句一口氣,不能在一句中間換氣,這樣影響整體的美感。“千絲萬縷意綿綿,大雁成行人雙對”這兩句一定要唱完再換氣。“蘆花白,蘆花美”這兩句中間可以換氣,但只能換半口氣,也可以說成偷換氣,一開始要控制音量壓抑情感,為后面的鋪張做準備,所以氣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歌詞“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贊美了蘆花的潔白無暇、嬌艷美麗,描繪出一幅花絮漫天紛飛的美麗畫面。刻畫出淳樸善良、純潔美麗的人物形象。“千絲萬縷意綿綿,路上彩云追”,聲音和氣息隨著情感的深入更為深情、流暢,仿佛“我”變成彩云追尋著心愛的人。仿佛心愛的人就在眼前,眼神中充滿了甜蜜和不舍。歌詞“大雁成行人雙對,相思花為媒”,詞作家借大雁成雙結對的飛行,引出我和愛人之間的相濡以沫,抒發了“我”對愛的人相思之情愿如花絮般飄至愛人的身邊。“花”字時值只有一拍,應運用聲斷情不斷的演唱方法演繹作品,使聲音既具顆粒性、又具連貫性;“媒”字通過漸強的演唱處理,引出全曲的高潮。歌詞“情和愛,花為媒,千里萬里夢相隨”,仿佛“我”對愛人的愛戀與思念,化作翩翩飛舞的花絮,不遠千里萬里追隨到愛人的夢里。“情和愛,花為媒,千里萬里夢相隨,莫忘故鄉秋光好,早待紅花報春回”時,情感更為飽滿真摯,演唱氣息、力度和音量再次加大,把內心無法言語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
這首歌曲表達了漁家姑娘對守衛邊疆情人的思念以及不舍之情,幾句歌詞委婉又直白,雖然短促,但情義借蘆花之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蘆花》這首作品是我國抒情歌曲的代表作,篇幅不長,歌間通俗而不粗俗,旋律親切感人,悅耳流暢,優美而且富神韻。在聲樂演唱上要演繹好這首作品需要各個方面的積極準備,在理解作者的意圖后,根據自己的演唱經驗和生活的體會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