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季琦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上講話時曾指出: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藝術院校作為培養德藝雙馨藝術人才的生力軍和主力軍,責任重大。如何加強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結構合理、運作高效的藝術院校輔導員隊伍成為當前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政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結構趨于優化,但在部分藝術院校,仍然存在著角色定位不清、工作權責不明、發展平臺欠缺、職業規劃受限等方面的問題,阻礙了輔導員的成長發展,也制約著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角色定位不清晰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盡管國家出臺的文件對輔導員角色有著清晰的定位,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輔導員往往面臨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工作情境,在做好日常學生教育管理的同時,需要承擔大量與學生相關的如教學教務、藝術實踐等事務性工作,且大大小小的會議多數需要輔導員參加,從而模糊了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導致輔導員更像是一名全能型保姆,而非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二)工作權責不明確
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時常會遭遇“全能”、“萬能”輔導員的窘境,“有問題找輔導員”是普遍存在的工作模式。這既體現了學生和各職能部門對輔導員工作的信任與肯定,同時也給輔導員工作權責打上了一個問號。舉例來說,公寓管理中的假期臨時留宿,需要輔導員同意后方可執行,從而導致部分前期未按照正常流程申請留宿的學生認為只要輔導員同意,我隨時可以在假期返校留宿,輔導員是掌握“留宿大權”的。就管理規定而言,未按照要求提前申請是不予留宿的,這種輔導員“權限”與規定之間的“矛盾”,給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
(三)發展平臺欠缺
輔導員即是教師也是管理人員,實行雙線管理與晉升。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輔導員的晉升與發展還存在著一些阻力,職業化發展政策未能有效落地,高級職稱人員占比較少,外出學習、交流培訓機會少。一方面,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以及實際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黨團組織建設、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等常規工作與臨時性、突發性工作交叉出現,占據了輔導員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1],大多數輔導員自身對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科研、實踐等重視不夠 ,導致在一些平臺晉升上受限。
(四)職業規劃不明朗
輔導員職能的多樣化與一體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輔導員進行清晰的職業規劃。就浙江音樂學院而言,學院現有的輔導員中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的約占三分之一,具備藝術專業背景的約占四分之一,其余輔導員來自各專業領域,除了接受輔導員崗前培訓外,鮮少接受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當自身所學與實際工作不相匹配時,會對輔導員未來職業發展的認識和規劃產生影響。
(五)職業倦怠感強
“輔導員角色的多重性相應導致了角色責任的廣泛性,有 限[的2]精力與無限的責任產生矛盾時,就會使輔導員產生高度的緊張和焦慮” 。藝術院校因學生成長經歷、學習模式的特殊性,呈現出個性特征鮮明,自我意識強烈,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力較差等與普通高校大學生較大的差異,使得處于學生工作一線的輔導員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國內藝術教育長期“重專輕文、 重藝輕文”,思想政治工作難以推進,輔導員工作擔子重,責任大,奈何“力不從心”,久而久之,致使輔導員職業認同度低,倦怠感顯著。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切實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加強藝術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等學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整體規劃、統籌安排,不斷提高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保證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3]。藝術院校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突出輔導員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緊緊圍繞學院中心工作,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藝術復合型人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藝術院校思政工作提出的要求。
(二)加強藝術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意見》提出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意味著藝術院校要擔負起“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歷史使命,輔導員作為思政工作的骨干也應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之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建立“一專多能”、“專家型”輔導員隊伍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
藝術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應當以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為目標,結合學校發展實際,打造輔導員建設品牌。以浙江音樂學院為例,近年來,學院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中通過招聘新人、選調骨干、建立輔導員之家等系列舉措,不斷優化輔導員結構,逐漸探索出了具有浙音特色的輔導員隊伍建設模式。
(一)轉變觀念,明確輔導員角色定位
肯定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4]作中的重要地位,轉變對輔導員“救火隊員”、“學生保姆”的角色認知 ,以政策落實為切入點,明確輔導員工作職責和范疇,從根本上解決輔導員角色定位模糊、權責不明等問題,助力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探索建立學院、系部上下聯動,專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通力合作的“五位一體”全員育人工作模式。同時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學院官方微信等講述“輔導員的一天”,加強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認知,為推進輔導員工作打一劑“強心針”。
(二)互助成長,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建立輔導員成長團體,采用心理干預等方式定期開展團體輔導,及時發現和疏導輔導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良情緒,緩解工作壓力。構建問題反饋機制,針對輔導員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相關部門能夠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及時梳理、反饋,協同解決,為輔導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實行輔導員述職考核機制,采用學生評價、系部考核、同行評議、職能部門評議等相結合的方式,讓輔導員在總結工作的同時展示自我,并對優秀輔導員進行表彰,形成了良性競爭。
(三)因“材”施“教”,提升輔導員職業認同
因“材”即結合輔導員的專業特性,施“教”即充分發揮輔導員“教師”的育人功能,讓輔導員在承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勢與政策”等課程教學任務中,提升價值感和職業認同。同時鼓勵輔導員結合自身興趣、所在系部專業特色等開設公共選修課,加強與學生在學習上的溝通交流,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幫助輔導員從理論“經驗型”向實踐“專家型”輔導員轉變。
(四)搭建平臺,助力輔導員職業發展
輔導員職業發展規劃可以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認知。通過輔導員之家的建立,圍繞輔導員的成長發展,定期邀請在輔導員工作領域有發言權和話語權的專家為輔導員指點迷津。設立輔導員發展專項經費,確保輔導員學習、教育有保障。落實輔導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推進雙線晉升,鼓勵和支持輔導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外出掛職鍛煉、繼續深造,促進輔導員的橫向發展和縱向提升。
新時代,新征程。加強藝術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一專多能”的輔導員是時代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工程,任重且道遠,需要國家、學院、系部等多方的支持和輔導員自身的努力,從而為進一步推進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國家文藝事業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