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伊媛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2008 年,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來,各地區的普通高中也按標準調整了課程結構,高中音樂課的地位也由之前的“可有可無”轉變為正式必修課。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對象為長師一中的學生,隨機發放了 200份的調查問卷,其中回收問卷195份,回收率為97.5%,并對長師中學的20名音樂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運用數據分析法進行數據的整合和計算,力求問卷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筆者根據文獻整理和調查問卷數據,從以下角度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展開分析。
從調查來看,18%的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夠較好接受,20%的學生能夠對唱歌教學良好接受,能夠接受器樂教學的學生占32%,30%的學生比較喜歡多媒體教學,從以上結果可以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接受率普遍不高。
高中的語文課、美術課不管是從課程的屬性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上來說對于高中音樂課堂學習都應有大量可以學習與共通的地方。從調查可以看出,高中學生因處在青春期特殊的且形成自我認知最關鍵的階段,在這期間,學生的自我選擇性較強,有些學生會把不同的情感寄托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上來,所以學生之間每個人喜歡的音樂類型也會大相徑庭。在如許的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將多種教學方法相交融與變化來滿足不同心理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在調查中高中音樂課堂里當教師問及學生流行音樂方面知識時,學生興趣濃厚并且能回答較為良好也能迅速反應出音樂體裁,音樂流行音樂作品的特點是通俗、易懂的體裁,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沒有其他流派音樂抽象,所以教師也可以在流行音樂體裁上鼓勵學生再創作。但是在高中的音樂課堂里,教師經常會習慣性的多次提到某種途徑來表現音樂作品,而忽視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多樣性。所以鼓勵學生創作于培養學生再次創作在音樂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對當前我國的中學音樂教育普及情況的研究發現,很多中學生缺乏或不具備音樂素養,并且對音樂基礎知識了解得并不多。問卷調查對象中有一部分不會唱簡譜,還有一部分同學不認識五線譜,就算設計到調式、調性曲式等非常簡單的知識,學生也不清楚,54%的學生不能唱一段完整的旋律,一段十個小結的簡譜旋律有80%的學生不能唱完,兩者所占的比重相當大。這種薄弱的樂理基礎使得音樂鑒賞教學進行得較為困難。
通過網絡檢索筆者發現,歌曲《蝸牛》被當做愛國主義歌曲,長篇小說《天龍八部》也有部分內容被節選入高中的語文教材,相比之下,高中音樂鑒賞課在內容上就少了很多趣味性及創新性。音樂教育有功能主要在于將教學知識與學生興趣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們能夠學習到的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而且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音樂的起源在歷史上是早于語言與文學的,而當前的音樂鑒賞課卻并沒有體現出這一點。
在當今各國對于學生培養的問題上,學生個性的體現成為了各國教育界討論的關鍵問題。在我國,也有學者在相關文章中提出學生“個性”的發展已經納入了相關改革中,可見當今對學生“個性”一詞學術界也有了新的認識且在多方位的探討。作為有效的促進當今學生個性形成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的音樂學科更應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著重考慮,打破單一的傳統的方式方法,對作品多元化的解析中使學生的個性不斷的完善且在思想認識上得以創新有學者認為,對于事物的認知一定是通過比較才能得出結論,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也是通過比較才能得出結論。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內容豐富且包涵的理念眾多,在不同的內容上發現相同并進行整理、歸類運用比較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鑒別中得到審美的提升。此外,在相同作品不同體裁上也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鑒賞,音樂的個性化使學生的個性更加突出,使學生通過音樂鑒賞課樹立個性與共性相互包容的思想理念,從而使學生的價值形態更加包容。
高中學生青春的氣息使他們更傾向于流行音樂的上課形式和內容,教師應當抓住這一特點,在參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下恰當的插入一些流行音樂,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宣泄,也能讓學生把不同類型的音樂進行比較,給學生有探索音樂和想象的空間。此外,在教學內容上還應嚴格做好篩選工作,在進行流行音樂穿插時更應嚴格思考,一定要選擇讓學生能樹立正確價值觀并且能夠使學生產生思辨的音樂,將一些比較低迷的音樂一定要剔除。雖然在一部分流行音樂體裁中,情愛為主題的體裁比較多,但是教師只要把握好“度”,在范圍之類也可以有一次男女對唱的方式,也能提升學生之間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