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江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中心幼兒園,江西 贛州 341102)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行是重要的教學任務,而幼兒園時期作為學生學習的初始階段,思想的發育階段,德育在學前教育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作為幼兒的啟蒙者,教師應當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德育教學滲透進學期教育中,有利于孩子們思想覺悟的形成,讓孩子們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孩子們正處于了解世界,認知世界的懵懂階段,且對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一點,從幼兒的興趣入手,當幼兒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其自然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學習,在加上幼兒處于記憶力強、學習能力強的階段。我相信,只要教師做好興趣化的教學,將德育滲透其中也不成問題。
學前教育應當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德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教學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將德育聯系所學知識點,在無形中滲透進學前教育中。例如在學習了解古今外的名人時,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講解名人的事跡,將名人的優秀品德,自強不息的精神傳輸給孩子,讓孩子們學習到名人的精神。一旦名人精神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就必然會對其產生長久的影響,為以后的德育教學也打下了基礎。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作為跟孩子們朝夕相處的對象,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當嚴于律己,將良好的思想品德通過自身實際行動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例如在平時課堂中,為孩子們穿插自己實際生活中經歷過的勵志小故事,告訴幼兒自己當時的想法,將爭取的價值觀傳輸給孩子,向他們灌輸“困難并不可怕,努力就會成功”的正能量思想,培養他們不畏困難,勇于挑戰困難的精神。由此以教師自身的正能量的思想行為,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子們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由此更好的將德育滲透進學前教育中。
對于4至7歲的幼兒來說,長時間離開父母使得他們處于害怕、哭鬧的時期,因此這時教師的關愛尤為重要。想要孩子接受教師的關愛,教師應當采取恰當的關愛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去全面的了解幼兒的身心特征、興趣愛好及特長,掌握孩子的家庭情況及學習環境,為孩子建立個人基本信心。只有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前提下,教師才能更好的根據幼兒的基本情況為他們制定教學內容,更好的根據學生的興趣來設計教學環節,滲透德育,將良好的思想品德傳輸給孩子。
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愛國為前提,為了使孩子們產生民族自豪感,教師應當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國三千年的歷史中,其中不乏有為國為民的民族典范,有著豐富多彩的英雄事跡,這些都蘊含著德育的因子,是教師滲透德育的重要例子。因此,在學前教育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適當拓展延伸教材知識,為幼兒更好的開展德育教學,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想品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白這一點且努力做到,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幼兒處于多動好玩的時期,想讓幼兒端端正正的在位置上聽講,寫作業是比較困難的。但只要教師采取適當的方法,以恰當的語言去要求幼兒,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認真書寫、仔細演算、做題后的檢查,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去抓的,需要培養、糾正的好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時刻提醒孩子如何去做,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想品德,告訴孩子們應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堂課,以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與學習習慣,為進一步滲透德育教學做好前期工作。
為了豐富德育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特殊的節日里,組織德育活動。例如重陽節組織幼兒與養老院觀看老人,與老人聊天,關心老人,還可以表演活動使老人開心,進行敬老愛老教育。通過節日活動,以有趣的形式將德育滲透學前教育,使得幼兒在傳統的節日文化中學習到中華民族的優良思想。二是借助本土文化熏陶。進行德育教學。本土文化是本地區的靈魂,也是孩子們耳濡目染的文化。通過學習本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產生家鄉自豪感,進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都有著積極影響,以達到學前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