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山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在素質教育改革大潮中,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的關注程度日漸提高。教師要根據現代化作文教學要求,采用多樣化策略,實現創造性教學,在構建的高效作文課堂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創造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科學構建可行的創造性教學情境,引領各層次學生正確認識創造性教學,掌握作文知識與技能技巧中,有效增強創造意識,為創造能力的培養乃至提高做好鋪墊。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符合現代化教育教學要求,能夠不斷促進班級各層次學生寫作動力,在寫作實踐中順利強化創造性意識,注重作文創新,順利提高寫作層次,利于優化作文創造性教學,實現各階段創造性目標。
學生想象能力培養是培養其創造能力的首要前提。在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讀寫巧妙耦合方法,讓學生邊閱讀邊寫作,實時積累并應用寫作素材,不斷發散思維的過程中進行寫作,高效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以“理想的風箏”為例,在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該篇課文引入其中,根據課文作者采用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段落內容,也包括課外相關素材,引導學生采用可行的閱讀方法,高效閱讀課內外段落內容,進一步深刻感知“理想的風箏”課文作者表達的情感,賦予風箏日常生活中這一常見事物的特殊情感,將其比作心中的“理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閱讀段落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巧用已學的修辭手法,在讀寫巧妙耦合下不斷發揮自身想象,更好地創造性仿寫所閱讀段落內容,深層次體會課文作者在病魔前面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信念。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課外不同主題素材,比如熱愛生命、注重節約用水,科學指導班級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概括課外素材內容,并向學生提出改寫要求,要求各層次學生利用自身有限的能力改寫課外素材段落內容,有效發揮自身想象力。
寫作素材的積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導向,有效延伸作文課堂教學,在課內外作用下,實現生活化作文教學,高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在學習“走,我們去植樹”課文之后,教師要以生活為導向,有效組織班級學生進行植樹,在植樹活動中,了解栽種植物生長習性,植物栽種步驟、方法技巧等,進行合理化施肥、澆水等。教師可以在開展的植樹活動中進行作文創造性教學,指導學生掌握作文要領。在植樹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先讓班級學生利用網絡等途徑,收集生活化的和“植樹”相關的素材,再讓班級學生根據植樹經歷,寫一篇關于“植樹”的作文,可以將其寫一件日常生活中和植樹相關的事,也可以編寫一個趣味故事等,在深入挖掘學生潛力中,有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不同層次學生寫作情況,尤其是存在的問題,結合各階段語文教學情況以及寫作要求,定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引導班級學生參與其中,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并積累寫作素材,不斷挖掘自身靈感,進行創造性寫作練習,日漸提高寫作水平。
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以生活為導向利于優化作文創造性教學,更好地呈現創造性教學魅力,利于學生將作文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會在生活化寫作教學情境中不斷促進自身能力發展,有效培養創造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通過不同路徑實現作文創造性教學,強化學生自主創造意識,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同時,高效培養寫作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