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芳
(綿陽市安州區瀘州老窖永盛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綜合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學生的解題經驗高于學習經驗,因此需要廣大小學數學任課教師積極提高小學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在數學教學目標下,對于具體的事物進行實操,形成感性到理性的數學認知,簡單來講小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即為學生自主對數學進行探索的過程。第一,數學,對于數學中基本的隨機關系、圖形關系以及數量關系進行研究探討;第二,經驗,一方面是經驗過程,另一方面是經驗事物;第三,活動,學生對于數學教具的基本實操與對于數學對象的探究。小學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研究分為很多方面:基本實操活動經驗、觀察活動經驗、數學推廣活動經驗、猜想活動經驗以及歸納活動經驗等。
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培養小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情趣以及生活經驗等,注重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在生活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以《千克與克的認識》的課程教學時,數學教師首先應該為學生創設相關的生活數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知輕重。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讓3個學生在講臺上一起做“我背你”的游戲,游戲中讓一名學生背兩名體重有差距的學生,再讓其他學生猜一下該名學生感受,然后讓該名學生將切身感受說出來。有助于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體會每個人體重之間的不一樣。此時數學教師組織學生掂量自己的書本與文具之間的重量,并進行小組交流。其次,組織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建立千克概念。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稱一下兩瓶純凈水的重量,讓學生了解到兩瓶水的重量為1kg,在讓小組間成員相互交換掂一掂,感知一下水的重量是1kg。然后組織學生觀察一下生活中哪些物體重1kg,在學生充分感知1kg重量的事物時,再向學生提出問題,“1kg的石頭與1kg的棉花,誰的重量更重一些?”,先組織學生之間展開互動猜想,說出自己的緣由,最后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實驗感知一下兩者之間的重量。在生活體驗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身邊1kg的事物。整節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實踐活動為課堂主線,使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數學事物,體驗1kg的概念,順利的使學生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
任何階段的學習過程都屬于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會為后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升入初中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加減法階段時,教學生利用擺小棒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在后期接觸到乘法學習時,會很自覺的將數學活動經驗轉移到新知識中。以此類推,學生在學習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能夠聯系到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在數學知識轉化的過程中,主要是基本思想、基本能力與經驗的轉化。在數學教學展開新課時,數學任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知識,帶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挖掘新知識,應用學生自身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創設更好的教學情境,將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轉化為新知識,不斷的拓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以及數學的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重視對于學生的引導,使其能夠自覺主動的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完成實驗、驗證以及推理的一系列過程,并能夠從中獲取一定數學活動經驗。以小學數學《長方形周長》的教學為例,數學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利用16根小棒,能夠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可以擺出多少種?這些長方形的長寬可以相當于幾根小棒的長度?當學生在學習長方形與周長的基本數學概念,對于數學知識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因此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真正的動起來。討論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方式,第一種計算方式,即16÷2=8,8=1+7=2+6=3+5=4+4。第二種畫圖,利用紙張畫一畫得出結論。第三種,利用小棒進行實操,得出4種結論。這三種不同的數學活動分別代表不同的思維發展方向。然后組織學生展開交流,逐漸探討出長方形周長=(長+寬)×2數學公式。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進行感知時,需要適當的引導學生憑借自身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展開新知識的學習。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任課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數學活動中,反思學生已掌握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能夠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經歷積累數學活動的一系列過程,同時在新知識的學習中獲取新的活動經驗,并能夠將已獲得活動經驗運用于新的數學知識活動中,從而完成數學經驗的積累,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能力,為日后升學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