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蘭艷
(河北省武強縣北代鄉北平都完全小學北代小學教學點,河北 武強 053300)
近代學者王國維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蘊含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于真景物,真情感。”語文新課改倡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所以,再關于寫景文章及古詩的教學研究中,我堅持“真實、樸實、踏實”的語文教學研究風格,根植語言文字的土壤,用“情語”去解讀“景語”,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再現“真景物,慧悟“真情感”。
“文字是用來讀的,用來聽的”(王小波語)對于古詩及寫景類文章的教學來說,朗讀是最不可缺少的手段。讀書,是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也是一種審美體驗過程。當學生在讀課文時,會在讀的同時閃現出許多畫面來,讀得越投入,想象得就越多,體會就會越深刻。在文章教學時,讀要分三步走: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疏通字句,是小學生接觸文本之時必須要通過的關口。這可以通過課前預習、組內互助、指名朗讀、教師范讀等方式解決。然后教師再借助優美的音樂、鮮明的畫面,帶領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初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感性認識,初步感受景物的形象美。
有人說,讀書就如吃飯,是需要咀嚼和品味的,語言文字的魅力就在咀嚼和品味之中散發出來的。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仔細推敲畫龍點睛的字詞句之處,會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如《漁歌子》這一課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為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然后再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再開展誦讀活動,在抑揚頓挫的讀書聲中,將景語皆變成情語,進入“景美,語美,情美”交融的境界。誦讀,可以針對一段,也可以針對一篇,采取師生賽讀、音畫誦讀、想象誦讀、自由吟誦、男女誦讀等方式,在一遍又一遍的讀書聲了,將自身置于景物之中,感受蟄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獲取精神享受。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的學科,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在經典文化中遨游,還要能成為語言交際的工具,所以,讀寫結合,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寫景類文章與敘事類文章相比,結構更為嚴謹,構思更為巧妙,小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更為吃力。但葉圣陶先生說過:“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一句一段,都是有路可尋的。”學習寫景類的文章,把握文章的結構,明白作者的思路,掌握一定的表達方法,是讀寫結合的首要前提。在精讀課文之后,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回顧全文的謀篇布局,從整體上把握寫景文章的寫作順序,寫景文章常見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景物類別;分析課文的結構,就小學階段來說,寫景類課文的結構一般有總分結構、移位換景結構,掌握了這一點,課文的層次就明晰化了。另外,課文中比較優美的景物描寫語句,幾乎與修辭手法相關,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學生必須掌握的修辭手法作為說明: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因此,在賞析寫景類文章的佳句時,指導學生進行修辭手法的仿寫必不可少。以《桂林山水》為讀寫結合的實例來分析,本文在構思上采用了總分總的方法,首尾呼應,文中還采用了大量的修辭方法來突出桂林山水的景物特點。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對文中兩個排比句進行研讀,體現出排比句的生動;另外,對文章結構采用逐段分析與整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法指導,在讀完全文后,教師可以邊總結邊進行寫法滲透。老師應采用理清層次、滲透寫法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明確排比句能增強語勢,語言優美,描寫景物要適當運用修辭方法,達到讀寫結合有效訓練的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際性很強的課程,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們這里探討古詩及寫景類文章的教學要點和方法,目的就在于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扶持下學會讀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以致用。當然,古詩及景類文章各有所側重點,我們教學時應取其精粹之處,細細琢磨,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