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惠速
(廣西柳州市柳南區洛滿中學,廣西 柳州 545104)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不希望學生是在老師和家長的逼迫下進行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初中階段對于學生來講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的學習階段,學生剛剛離開小學的基礎式教學,又即將進入學業繁重壓力極大的高中階段,初中階段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習轉折期。因此,教師與家長都應該重視起初中階段的教育問題。而過去地“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過去陳舊的教學模式中一般只能被動的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不會自覺主動的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逐漸的磨滅,學生會成為一個被動學習的機器。而現如今,教師需要做的是打破自己的思維僵局,改變過去的教育模式,打破學生不會自主學習的現狀,使學生逐漸從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自發的學習狀態,而教師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筆者對此進行如下探討: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學習往往通過死記硬背,被動地記憶,這種單調無趣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生希望能有一種新穎有趣的方法來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針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其課本知識比較枯燥無趣,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只講解課本內容,會比較枯燥,學生在聽講時容易感到無聊,對此門課程的學習喪失興趣,進而放棄此門課程。而學生在此種狀態下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而教師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引入到課堂中。學生對生活中的事情一般比較熟悉,教師通過生活案例引入課堂,學生能直觀輕松地理解課堂枯燥的知識,在學習記憶時也會更加方便。而教師在引入實際案例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一種比較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教師可以將課本知識與此時間段內的熱點案例融入進去,學生在瀏覽這類新聞時,便會想到課堂中與此有聯系的知識點,方便學生的記憶與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認識社會巨變”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將這個話題引入到現在我國藝術行業在進幾十年來的變化。大多初中學生喜歡追星,對演藝圈的事情會比較感興趣,而學生可以從近十年來了解到演藝圈的變化,進而了解中國的變化,而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更多的他所喜歡的明星的新聞話題,這樣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學習時也會更加認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其實與生活聯系極其緊密,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知識與生活建立一種聯系,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聯想到道德與法治中的知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不僅要起到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作用,還要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從初中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看,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或者趣味性,對于男生來說,比較關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時政熱點新聞,而對于女生來說,則比較關注生活實際、文藝娛樂、影視明星等事件,這些內容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根據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時事新聞作為素材,進行問題設計,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問題,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到問題中。課堂教學目標能夠幫助教師看清問題設計的方向,這也是提問的價值所在。只有將課堂重點知識融入到問題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當講解到課本中的重點知識時,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提供一些知識的背景來源,并根據知識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學習知識,邊學習邊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聰明以外的智慧”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本設計問題:“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和智商是成正比的嗎?你能夠舉例證明嗎?古代有一個《傷仲永》的故事,誰聽說過這個故事呢?”學生聽到問題后紛紛開始參與討論,并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成績和智商是成正比的,如果智商不高的話學習怎么會優秀呢?還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成績和智商不是成正比的,并講述了《傷仲永》的故事來舉例,仲永年少時是當地出名的神童,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到處表演來掙錢,但是在幾年后,仲永和平常人也沒什么區別了,雖然小時候他是神童,但是長大后卻也是一介凡人,由此說明智商的高低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通過這樣的提問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那么這樣的問題就充滿了提問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要求教師必須提出新穎獨特的問題,而是要遵從教材,以學生為主主體,聯系生活實際,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在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輔組教學,把課程知識通過直觀呈現,導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同樣的教學內容,每個學生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師這時應該分層引導,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讓他們形成自己的但是是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還可以引入課堂獎勵機制,有獎勵就會有競爭,競爭的效果就是會激發學生的潛力,帶來不同的結果。例如在進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講授時,可以讓學生先提出自己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如何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借助于多媒體進行愛國視頻的播放,多媒體直觀的視頻播放有震撼的效果,可以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同時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討論何為傳統優秀文化,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表現好積極回答的小組給予語言上的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未能積極配合的小組也不能忽視,應該及時給予關注,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師生身份互換的方式,學生與教師進行身份交換。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渴望被承認、被理解,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能獨自承擔一定的事務,這時利用身份互換的方式,能使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的理解與信任,學生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在學習與理解課本知識時也會更加積極與投入。例如,在學習有關“樹立科學發展觀”內容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幫助學生準備講課資料,在課上讓學生講課,教師在臺下根據學生的講課內容做好筆記,在課后與學生及時交流,肯定學生在講課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同時也要對學生在講課過程中出現的不足與缺點提出改善意見。這種師生互換身份的教學活動,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讓學生體驗到當老師的感受,最重要的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外一種方式是新聞播報,比如在講解有關“了解經濟生活”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兩名或多名學生進行上臺播報與之相關的時事新聞,學生可以進行播報與中國息息相關一些的新聞,比如最近很火的“中美貿易戰”,學生在臺上分析美國最近的一些舉措,美國實施這些舉措究竟有什么目的,而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乃至世界會產生什么影響等,臺下學生在聽完學生講解后可以將與此相關的不懂的事情進行提問,“中美貿易戰會對中美交往產生什么影響?”,“中美貿易戰后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美國民眾對特朗普此項舉動有何反應?”等問題都可以向兩名播報員進行提問,初中學生都比較要強,肯定希望自己的播報盡善盡美,會盡力去回答臺下學生的問題,但如果播報員需要完美的回答出這些問題,則需要在臺下搜集大量的新聞資料,做到這些,學生對于新聞時事了解透徹的同時也能完美地消化吸收了課堂知識。以上兩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都能很好地將時事案例融入到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一些其他優秀的教學方法,在此便不一一列舉了。
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方法方式,改變過去枯燥的講課方式,以簡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投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