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敏
(河北省定州市內化小學,河北 定州 073000)
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學的最突出特性,所謂的生活化就是貼近生活,將書本上抽象的知識拿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解決和解釋。我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方面我們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生活和學習是分開的,當上課鈴打響的時候,就表示學習開始了,也有老師說,生活是生活,學習是學習,而我們的生活化教學就要讓生活和學習之間的界限模糊,讓學生將生活和學習結合在一起,以此來讓學生更加感興趣和更加高效地學習;第二方面,我們需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學習,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發地運用我們的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最基本的目的。
實踐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認知能力不強,使得小學生難以對數學這門較抽象的知識予以理解。而通過小學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將數學通過生活案例或生活情境呈現,促使數學教學以小學生理解和認知的程度展開,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利用了數學知識,這使得生活與數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涵蓋數學知識的生活情境來教授小學生數學知識,可以使數學知識“看得見、摸得著”,消除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畏懼感和不理解,促使小學生逐步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提高小學生知識水平。
讓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解答數學習題是驗證小學生是否掌握數學知識的有效手段。為了使小學生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投入到數學問題解答中,數學教師應當從實際生活出發,合理設置生活化的數學問題,降低數學問題邏輯性的同時,增加數學問題的趣味性、理解性,促使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地參與數學問題的解答,為逐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創造條件。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只有讓它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了能夠使小學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小學教學活動中,還原生活原型也是數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的表現,此種方式的教學活動呈現,可以營造輕松、自由、無壓力的教學氛圍,促使小學生很快地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中,輕松、自由、愉悅地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地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這對于提升小學生數學知識水平有很大幫助。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還原生活原型呢?首先,數學教師應當從小學生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生活環境中,發現和收集存在的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將其記錄。其次,教師應當對所收集的生活原型進行分析,了解生活原型中數學知識呈現的方式、呈現的手段等。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還原生活原型,引出數學知識,教授小學生數學知識,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通過全文的論述,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緊密地結合生活的實際,為學生營造一個活躍輕松的教學氛圍,而這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自如地學習,才可以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在生活當中,他們更加愿意利用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其意義又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