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燕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積極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這是黨中央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舉措。對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義。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黨中央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78年4月,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明確了高校思政理論課的作用和意義,1994年,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推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04年,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有效途徑等作了具體的指導。高校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都取得了很多創新性的成果。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所有課程的學習中,都要貫徹立德樹人理念,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思政”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協同效應”的積極回應,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專業課和思政課盡管功能各有不同,但培養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神圣使命為目標。強調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立德樹人。無論是高校思政理論課,還是其他各類課程,都要擔負起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和塑造的職責,課程思政的作用發揮,要充分發掘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將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有效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各門課程都發揮育人的作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利于思政教育資源的整合。專業課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也實現價值的引領。比如,在專業知識教學中貫徹理想信念教育,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明白了自身的價值取向,你的學歷再高、專業性再強,你都要講誠信講道德,學用相結合,更好的投身于國家建設。
以往談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總要提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如今這個思政課堂教學,也成為了其他各門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種同向同行,創新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要變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明確的教學大綱,系統的理論,通過理論講授、案例分析討論、社會實踐等方式方法,在課程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輸給大學生,教學內容和方式相對固定化和程序化,思政理論課是大學生了解國家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而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則沒有明確的思政教學大綱和具體的思政理論,只能過教師的分析、講解、感染、暗示等方式使學生受到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道德素質,讓學生領悟到專業素質與個人品德提升的密切關系。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思政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推動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比如,上海交大兼職教授嚴勝雄老師的《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授課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嚴老師在開講中提到:“農業、農村、農民”是我們國家的基礎,讀書出去之后的一生,與祖國同步同行、命運共存。所以現在學習好這些基本的知識,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非常重要。他在講授專業課的過程中嵌入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在《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課堂上,嚴勝雄老師從馬克思主義商品經濟基本原理講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思想,從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講到上海農村改革40年的實踐,從當前農業和農村的繁榮發展講到學子們的使命和責任。高度的政治覺悟、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讓課程的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得到高度融合,使青年學子們更加堅定了踐行“三農夢”的決心。
長期以來,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聯系不大,一些大學生對政治不敏感,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受到網絡媒體的負面影響,理想信念喪失,自由主義思想泛濫。要轉變這種現象,光靠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等的教育力量是不夠的。而在高校中,專業課的師資力量、課時和思政課相比都占比較優勢,專業課老師分析社會熱點問題,主動回應學生關切,引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學生們也容易接受。“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提出,也對思政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課老師必須熟悉各專業課程的建設及培養方向,專業特點及社會需求等,思政課教學才能做到形象生動,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思政教師團隊開發的一些思政教育輔助課程,也深受大學生歡迎,比如,上海大學“大國方略”等系列通識選修課程,依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策劃和運營,用“立德樹人”的主線貫穿全課程,采用“項鏈模式”進行教學,目前已推出了“大國方略”、“創新中國”、“創業人生”、“時代音畫”、“經國濟民”等五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品牌課程,這些課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補充和延續,能為更多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真正做到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