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芳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柳泉鎮柳泉小學,河北 廊坊 065500)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恰當處理“教”與“導”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貴在引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創新的教學方法要落實到創新的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現代心理學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情緒,有利于發揮主動創造性,釋放巨大的潛能。過去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讓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這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需要通過創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設疑、質疑、求異,這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在自我表現的過程中增強自信,提高創新能力。
要營造出良好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能促進創新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教育規劃綱要》中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這些教學模式雖然組織形式各異,但本質上都是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觀察、發現、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識。教師作為“導演”,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培養。
教師授課一直是四尺講臺、三寸粉筆。近年來又多了小黑板,稍微豐富了一點。伴隨著教改的轟轟雷聲,又增加了投影儀,配了錄音機,這一改革的確為課堂增色不少,但總吃菠菜豆腐也會膩的,因為投影是永恒不變的幾種顏色,時間久了,也索然無味了。隨著信息技術的大沖浪,電腦逐漸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它幾乎無所不容,于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的有趣了,學生們走進多媒體教室,嘗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神秘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清晰的知識結構,都激起了學生極濃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對知識的接收與創新,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讓學生愛創新樂創新,變成勇于創新的一代新人。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抓住教材的特點讓他們演一演,不僅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在表演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更能彌補課文的空白。如《小猴子下山》,讓學生帶上頭飾,扮演頑皮可愛的猴子。當它來到玉米地,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便拍手叫好:“哦,好大的玉米,我得掰一個拿回去給伙伴吃。”順手掰一個,美滋滋地邊走邊哼著歌。來到桃樹下,滿樹的桃子讓它直流口水,不由得吸了吸鼻子:“這桃子真香!我可得用篼子盛幾個回去。”扔了玉米掰桃子。走著走著,到了西瓜地,這只小猴子不認識西瓜,左瞧瞧右看看:“嗯?這東西又大又圓是什么呀?小伙伴們一定沒見過,搬回去讓它們開開眼。”撇下桃子抱起一個大西瓜就走。忽然,一只漂亮的小兔出現在小猴子的面前,多可愛的小兔呀!就扔了西瓜追小兔,可是小兔跑得太快了,小猴子累得滿頭大汗也沒抓到,只好放棄。空手而歸的小猴子耷拉著腦袋,連喊后悔。那情形讓大家哈哈大笑。想象是創造性的源泉,根據課文創設表演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情趣,而且在表演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創新求異的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能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創新。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的多。”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問題意識是產生創造思維的備件。所以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敢想、敢疑,發揮創新潛能,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我在講授課文《狐假虎威》前,極力渲染老虎在動物界中強大的王者地位以及狐貍的弱小,然后展示課文中老虎順從地跟在狐貍后面的插圖,通過情景的創設,容易引起學生對“為什么兇猛的的老虎乖乖地聽從狐貍擺布”的疑問。對于學生提出的有爭議的問題,應堅持延緩判斷的原則并及時因勢利導,引發全體學生共同思考,通過集體討論可形成一個相對寬松的、和諧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與溝通,從而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因此,語文教學要提倡懷疑精神,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靈活地運用教材,通過多種途徑給學生營造創新的空間,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交流和求異思維發展,從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