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意
(河北省文安縣龍街中心校,河北 文安 065800)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并且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整合的優勢呢?我認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教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起到預想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并茂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教《火燒云》一課時,可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各種火燒云的特征及其重點詞語的定格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必將大大提高。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和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地體現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如果制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后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為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過程,可以強化學生的想象能力。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仿真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學習《將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這些課文的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放給學生看,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加上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太準確,學生就更不容易訓練了。利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解決了老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大問題。如執教《青海湖啊,夢幻般的青海湖》,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對青海湖的美作了詳盡的描寫,讀來讓人回腸蕩氣,留戀往返。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師事先搜集大量的資料供學生觀看。在遼闊高遠的畫面上,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淺淺的藍是那么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灘是那么碧綠,是那么生機勃勃,感受到青海湖里那色彩斑斕的鳥兒的美麗。在畫面的感染下,在音樂的渲染中,學生再讀到課文中如詩如畫的美景,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仿佛自己就置身在美麗的青海湖邊,為她質樸的美、自然的美、粗獷的美而陶醉,而感動。在這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學生心里自然升騰起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培養發散思維是觸發創造才能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象幾種可能性。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中,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我們把黃山的視頻資料和其它相關內容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按一定的鏈接方式制作成課堂教學網頁。課上,學生看到了黃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詞句,并在網上看到黃山不同形狀的圖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對它的認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飛躍。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實踐活動開辟了廣闊的時空。一些以時間、地點為線索的記敘文,我們可以讓學生繪制出人物活動的線路圖、行蹤圖等,以抓住課文脈絡,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如《客家民居》一文,可以讓學生看圖讀文后,繪制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加深印象。一些語言優美、內容易懂的古詩,如《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畫圖畫,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繪圖,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情操陶冶熔于一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