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麗莉
(攀枝花市大河中學校,四川 攀枝花 617061)
每個學生由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潛力的不同,導致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年級、學校、地區的教育中,學生學習的測驗水平呈不同層次和階段分布,即學生的分層現象是必然出現和存在于教學之中的。教師為了針對性強地解決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出現過大的差距,教師可以嘗試將分層教學運用到實際初中數學的教學中。
首先,教師要做的就是對學生群體進行分層,即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業測驗水平和平時的課堂表現來對學生進行打分;其次,將分數相近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并且給分數劃分出分數段,讓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以相近的學習水平和成績相處,簡單可以分為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
教師要做的課前準備工作就是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即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真實水準和最近發展區,來劃分對不同對應層次的教學目標。這其實是社會期待和希望教學的心理運用,對每個層次的學生保持符合水準的社會期待,就不會產生希望落空或者因為社會期待過高導致的失望感,教師就能以一種更加平正、溫和的態度去對待接下來的教學計劃的安排,學生也能對學習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更認真對待接下來的學習。
比如,在初中數學因式分解的章節學習中,教師對中等生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掌握這部分數學知識,并且能夠做出基礎部分和進階部分的題目;那么對于學優生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是能夠舉一反三地做出由經典例題變形而來的題目;學困生的目標在于因式分解的基礎題庫能夠解出題目。教師在因式分解的授課時,也應該注意在班級授課的大環境中,應該始終保持跟進中等生的學習進度,然后在學生學有余力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拓展,這部分拓展內容是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學優生自然就會在教師的拓展指導下得到能力的提升。對于學困生,教師要保證大部隊的正常教學進度,所以就可以在課后給這部分學生布置比較基礎的題目練習,在課堂上隨時關注這部分學生的課堂表現,時間上如有充裕的話教師還可以給這部分學生單獨講解題目。但是教師要注意的是,班級授課制中應該尊重和服從大部分學生的教學進度,個別優秀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額外補償他們課后的空閑時間,給這部分學生解疑答惑。
為了讓每個層次的學生感到學習初中數學的輕松和容易,教師還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對教學內容的分層的具體實施中,教師應該注意要始終圍繞課本本身內容,遵循教材課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畢竟初中數學的教材課本是很多學者和專家心血的結晶,所以其可參考性和科學性是有強大保障的。在課堂授課中,教師應該側重突出教材上的重難點,讓學生能夠吃透教材,把握基礎數學知識。在教材上我們還可以發現有課外拓展的部分,但是僅僅只做了部分延伸,沒有鋪展開來。這部分課外拓展內容就需要教師進行人為的補齊,不僅是為了學優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學到更多的學習知識,還是教師給學生開拓中職數學課外知識的有力途徑。
對于優等生教材外內容的引入,不僅可以讓他們提高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還可以對數學教材以外的知識進行拓展。學優生在對課外內容拓展的學習中也能不斷鍛煉解題技巧,有助于學優生培養形成數學思維邏輯。比如,在二次函數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將教材上二次函數的公式和變化規律作為教學的重點,著重在課堂教學上突出這個教學知識點,更多的新課講解時間應該花費在二次函數的變化過程和得出規律的驗算過程上。二次函數和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聯系地結合起來作為課堂教學的知識拓展講解給學生,讓學生群體中的學優生能夠理解和掌握這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并且在做題的時候可以不必靠對理論知識和公式的死記硬背,讓學生學會自己推演得出規律,更有助于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額外關照和關注這部分學生,讓這部分學生也能掌握二次函數的基本知識,能夠做出相關的基礎題目。
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檢驗自身的學習效果,看到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努力學習的辛勤勞動成果,教學評價是很好的一種體現方式。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時,要注意的是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即教師不應該把卷面考試當成唯一的測評方式,也不要把分數作為學生的唯一考核依據。因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包含了很多因素的東西,如果教師只關心結果,不關心學生們的經歷過程的話,教師就不會得到學生們的真心愛戴。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對其的教學內容側重點和教學目標都不一樣,所以評價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的時候,要和教學目標相近,要時刻以學生分層為依據和標準。
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基本上與高中教學知識處于重合狀態,這也是因為考慮到了高中學校招收的學生群體多為初中畢業生,所以在面臨這樣的教學對象的時候,教師對分層教學的實際運用還要注意以下事項。第一,分層應該以人為本。即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等對層次的劃分群體的命名,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群體的自尊心和對學生的尊重、平等看待。第二,分層應該符合學生學習情況。教師不能帶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而是應該認真、勤懇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關心學生們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情緒。第三,分層要有意義。即分層之后教師就應該按照上述所講的依次實施,不能半途而廢。分層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符合水平的進步,而不應該成為教師授課的一個噱頭。
將分層教學運用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之中,不僅要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到教學對象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還要從教師角度出發,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著學習分層的必然現象;不僅要看到分層教學可以讓教師與學生都得到進步的作用,還要了解到分層教學實際運用的注意事項有哪些。這僅僅只是筆者我一個人的看法,希望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