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俠
(遼寧省 盤錦市 大洼區新開學校,遼寧 盤錦 124204)
“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設計的學案被學生充分運用,做到先自學,盡力完成學案內容,然后把疑問帶到課堂中跟同學們和老師做探討,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之處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學生經過課前的預習使得自學能力不斷提高,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在課堂學習和生活中都開始具備團隊合作意識;教師更為重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面對挑戰要會做出具體細致的分析、逐步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需求,為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提供了舞臺。
“學案導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作用的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學案導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小學數學教師對“學案導學”理解不深,存在著一些誤解和偏差,小學數學教師雖然已經在使用此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了,但仍然存在著部分教師對其了解不深、不透以至于出現誤解與偏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依然注重自己的講授,教學與“學案導學”教學理念相背離“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與實際相背離。依然有教師在課堂中突出自己的講授,例如,學生在自學和合作探討當中很多能自己搞懂的知識,但是教師還是要一遍遍去重復,長久以來學生在交流當中講的就會少了,自然就會對教師的講解形成依賴從而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部分小學生沒能樹立學習主人公觀念,使用“學案”適應性差,部分學生還是把自己一味的當做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自己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解決疑問,而不是完全依賴教師的講授。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運用“學案”的適應性較差,覺得學習任務繁重。不喜歡使用學案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特別是在小組合作環節,存在學生不能完全融入到討論交流的活動中的情況。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表示,一些后進生完成學案難度大。
第三,學校相關制度缺失,管理不到位,學校缺乏對教師進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相關知識系統的培訓,在現實的教學中有很多教師是自己通過網絡或者書籍報刊去了解“學案導學”模式的,另外學校對運用此模式進行教學的制度不夠完善,管理不夠科學,執行不夠嚴格。
新課改下,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那么教師的傳統角色定位與觀念也要做到轉變,規定教師要由過去單一的知識傳播者轉為影響學生學習的探索者、指導者和反思者。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指導者的身份,加速自己從“教”師到“導”師這樣的一角色轉變過程,做到信任學生獨立探索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以指導,幫助學生消除自主學習中的認知障礙,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吸收新知識。教師的教學是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的,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更合理解決教學問題的途徑,從而持續優化自己的教學水平。
素質教育目前不斷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全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學生要一改自己只是知識內容的被動接受器這一想法,要樹立學習的主人公意識,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讓自己從一個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學習者,努力去發現問題并探索問題,感受收獲新知掌握新技能的快樂和幸福,逐漸的從思想上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把學習當做是一件自己的事兒。
任何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都會經歷從不接受到慢慢接觸直至最后熟練應用的這么一個過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學生變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教師也變成了課堂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要做很大的角色轉變,尤其是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要在很短的一個時間里養成預習的習慣、掌握自學的方法以及利用學案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和交流是很難完成和做到的,因此,要讓他們各自適應自己新的角色,學會新的教學方法都會有一個過程,所以學校應該給師生一個緩沖期,做到循序漸進的推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成功地有效使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理論研究者不斷進行深入的探索,還要求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探索有效途徑,以期使此教學模式在運用中得到持續的發展和創新,能夠真正的提高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適應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