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麗英
(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河南 安陽 455000)
古語云:“積形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美國經濟學家約·凱恩斯也曾說過:“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學生的品德修養,立足學生的習慣養成。因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其品行的養成。怎么才能更充分地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功能,讓統編教材的思想在學生身上落地,讓教育的過程成為培養習慣的過程呢?針對這一問題,我校進行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一年級上冊教學中創設活動情境的實踐研究 ”,以期解決上述問題。
這里的“教育”,單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對培養學生各種習慣的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對于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加強品德修養,重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落實在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
另一方面,基礎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的重任,如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自我調控等能力。這些基本能力涉及學生成長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能力包括吃喝拉撒睡,如吃什么,怎么吃,喝什么,怎么喝,如何管理自己的經濟,如何整理床鋪、桌椅……生存能力不是野外生存,但需要在必要的時候意志堅定,不懼挫折,勇于思考,富于創新,走出困境,尋找機會。自我調控能力讓學生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同的狀況,不同場景,應對人際交往中的各種關系。這些能力是學生生活成長的必須,也是現在的學生所缺失的本能。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這些能力的培養,就是低年級學生品德修養的培養,更是生活習慣的培養。
教育部提出了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依據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根據基礎教育中低年級學生發展的具體情況,借鑒先進學校的經驗,結合我校城鄉結合部、進城務工人員子弟較多等實際情況,我校將低年級學生發展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整合為以下九個方面的行為習慣:禮貌、責任、自理、飲食、運動、衛生、安全、學習、閱讀。這些行為習慣,涉及學生生活的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載體,對學生加強品德修養的實踐研究。
1.依托教材,提取內容。《道德與法治》內容,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級上冊主題是“適應新生活”,一年級下冊主題是“養成好習慣”,二年級上冊主題是“共有與共享,為公共生活奠基”。我們課題組成員在反復研讀了教材,提取了九方面內容,認為這幾塊內容是低年級學生必備品格和能力:禮貌是待人接物習慣,責任即家國情懷的熏陶,自理是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飲食、運動、衛生是健康的保證,安全是生命的前提,學習是修養提高的途徑,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這九大習慣,囊括了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也是低年級學生通過教材要汲取的精華所在。
2.整合教材,分類編排。提取內容簡單,整合教材不易。課題組的老師們按照九大習慣的需要,將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內容是每個習慣里的一個行為點,幾個行為點連貫成為一個大的習慣的課程支撐。老師們把整合后的內容分類編排,按照預定目標寫教學設計,方便整塊教學的需要。這樣把整合后的內容匯總,教師授課時目標更明確,方向更凸顯,效果也更突出。
3.創設情境,生活育人。低年級學生接受事物是比較感性的。根據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課題組將每個行為的點都用生活情境的形式展示,并把它拍攝成一個一個的生活情境圖,匯編成冊,配上語言的解釋說明,讓老師們在上課時更易操作,學生看到后更易接受。
4.立足現狀,家校共育。根據我校學生大多數都是進城務工子弟的現狀,我們讓家長跟孩子一起接受《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通過家長會、家長專題培訓會、親子拓展等活動,讓家長也跟孩子一起進步。家長的參與,既是對孩子的督促,也是對孩子的鼓勵。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我校低年級學生有了很大的變化:上課秩序井然,下課文明有禮,回家像個小大人。家長們都說,孩子上了小學,一下子就長大了。這些變化,更堅定了我們繼續研究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