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美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學附屬小學前湖分校,江西 南昌 330038)
引言:在小學教學中,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閱讀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底蘊、知識儲備,讓學生能夠在語文的學習中更加的方便。而本文針對如何開展小學閱讀開展了討論,并提供了建議。
在開展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多采用“一遍到底”的閱讀教學模式來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所謂的“一遍到底”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采用“邊講邊看”的教學方法。教師采取這種教學方式固然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留下閱讀記憶,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不足也是不能忽視的。其中最為顯著的不足即是學生對閱讀內容和教師的講解內容不能夠很好地進行吸收,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注意教學的方式,注重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開展閱讀,在閱讀結束后趁熱打鐵,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
例如,在小學的課外讀物中,《安徒生童話》是必不可少的。在帶領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時,教師應該注意在學生閱讀時,盡量不要出聲打擾,而是應該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安靜、和諧的環境中進行閱讀。在學生閱讀完一遍后,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在閱讀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在《安徒生童話》其中較為聞名的故事有:《小人魚》、《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在孩子們閱讀完《海的女兒》后:“小人魚為了能和自己所愛的陸地上的王子在一起.用自己美妙的嗓音和三百年的生命換來了巫婆的藥酒,于是,她有了一雙美麗的腳,每走一步就像走在碎玻璃上一樣疼痛。眼看著王子和別人結婚,她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為王子祝福。”教師可以在孩子們閱讀完這個故事后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們明白善良和美好。而其中的《野天鵝》講述的則是另一個故事,孩子們能夠在女主角艾麗莎的身上得到啟發。艾麗莎利用自己的聰慧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救出來自己的家人,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能夠在這個故事中學到不拋棄、不放棄的優良品格。這樣,教師就能夠通過童話故事來向孩子傳授正確的思想品格,讓孩子們能夠得到正確的影響和引導,從而指導孩子們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積極、健康的成長為社會的人才【1】。
在現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普遍存在“自教自說”的現象,即不管學 生有沒有聽懂,能不能理解,一股腦兒都講出來,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儲備者,而不是知識的接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注意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閱讀的學習過程中,作為教師,培養小學生有關于閱讀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興趣是學生開展閱讀學習,并學習閱讀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教師可以利用PPT等多媒體教學工具來開展閱讀教學,利用大屏幕將課外閱讀的內容清晰地展現出來,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課外閱讀內容轉化為動畫片和圖片,在大屏幕上進行播放,由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學會在合理的時間提出有關于閱讀的要求,進而引導學生閱讀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的文章,否則容易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反效果,而過淺則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驕傲自滿、浮躁的心理情緒。因此,在開展小學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即將小學生按照年齡段進行分組,在針對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教師應該降低標準,只要求孩子能夠借助課文的拼音,自己讀懂一句話,然后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在學生完成后,教師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在二年級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相應的對學生提高要求,要求學生不僅僅要能夠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對句子進行斷句,并在其中包含有一定的感情,并且能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較為準確地理解、掌握一句話的含義,能夠將這句話的意義轉述給其他人。
到了三年級時,教師的要求便需要進一步地提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每一句話連起來,再由上下文展開聯系,進而讀懂一段話,甚至是一整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并將文章的內容將給身邊的同學、父母聽。在教學過程中,正是經過這樣一步一個臺階的教學過程,教師在不同的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幫助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提升,讓學生能夠穩健地成長。這樣,隨著時間的積淀,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吻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歷程和狀態,從而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更進一步【2】。
總之而已,小學課外閱讀是積累學生功底,為學生學習語文打下基礎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應該契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