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琪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北港小學,江西 撫州 331800)
引言:低年級的學生在初學語文作文時,由于閱讀能力及課外讀物的有限性,語文作文功底薄弱,出現了學生作文內容過于零碎甚至于條理分不清的現象,東拼西湊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不足以增強語文作文的可讀性,成為很多老師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性語文寫作課堂教學的原因。通過“觀察生活”,“拓展閱讀”,“趣味寫作”三部曲著重探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打造師生共樂的趣味性課堂,讓學生享受寫作過程,培養學生敢于寫作、熱愛寫作的習慣。
小學語文作文其實可以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始抓起,鍛煉學生從一字一句的流利表達到后來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文字成為一段通順的語言,甚至于完成一篇具有可讀性的作文。寫作是一項漫長的過程,需要從點滴寫起。那么,手到拈來的作文內容從何而來?那就是從生活中來,學會細致觀察,將會發現一個新世界。以往的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往往出現了作文提筆卻無話可寫的現象。就算完成了作文寫作,文章顯得牛頭不對馬嘴。所以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打動自己的事物,培養寫作的興趣。
如三年級的語文課本習作主題是《生活中的新發現》。教師可以打破當堂完成作文和全命題式作文的弊病,讓學生跳出課堂,跳出校園,回歸于生活中的平常之處。由已學習的《爬山虎的腳》過渡到學生親身體驗生活進行觀察。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嘗試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生活的新發現,布置一周的觀察日記,讓同學們知道生活中的大千奧秘。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日常事物,更易提筆暢談。對于貼近生活的內容更易流露學生的真情實感。比如有學生寫的一周觀察綠豆芽生長日記,從綠色的外衣鼓脹到破皮露出白色豆芽苗,每一天都會有新的發現。在此過程中不僅學生可以在觀察中寫日記,也能體驗生活,培養動手實踐能力,普及小知識。【1】
古代詩人孫洙曾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寫作與個人的閱讀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只有在廣博閱讀的基礎上,才能增加對語言文字的駕馭和組織能力,才能將文章寫得出彩。所謂拓展閱讀,是要以課文閱讀為本,課外閱讀為輔,相輔相成。在抓透課文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課外閱讀來鍛煉閱讀能力,提高語文寫作水平。一篇好的語文作文,不僅在于文章的可讀性,更在于文章寫作的手法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學生積極閱讀,不僅鍛煉了閱讀能力,也為語文作文寫作積累了大量知識。閱讀豐富了一個人的閱歷,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注重平時積累優美的好詞好句,在特定的場景中可以加以運用,成為作文中的點睛之筆。
例如學習四年級語文課本的《桂林山水》,語文老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們探討文章好在哪里?有哪些手法打動了你?通過學生們的交流,老師加以引導,著重分析作者一步一景手法的美妙之處,細致抓住了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特點進行生動表現。在此基礎上,賞析作者在游覽之中加入了豐富的想象,“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使桂林的山栩栩如生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通過對課文的剖析,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進行校園的描寫,仿照《桂林山水》的寫作手法,完成寫作。從進入學校大門開始游覽,一步一景的手法描寫校園景物的特點,抒發學生自己的情感。對于學生最喜歡的地如操場,可進行重點描寫,“學校的操場可真大,大的。”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寫作。平時閱讀積累的語言也可以稍加修改成為自己生動的語句。作文很大基礎上由學生的閱讀水平所決定。
教師不拘泥于嚴格字數范圍的作文,開展一堂趣味化的寫作課,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使枯燥乏味的作文課變得樂趣橫生。
比如教師可在課堂設置游戲環節,首先設置特定的場景,“在一個大雪飛舞的冬天”什么人在什么地點發生了什么事情,通過抽簽特定人物和事件,使同學們展開組合化聯想。這樣使作文內容古怪離奇,增加了學生們豐富的想象空間。設置下一環節可誦讀一段特定的故事情節,如三年級課文《同學怎樣為李曉明過生日》為例子,在買完生日蛋糕后,同學們在教室還是操場為李曉明過生日呢?故事發展如何,由學生進行后續的描寫并進行課堂展示,對于優秀的課堂作文老師加以點評。趣味化寫作課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活躍了課堂的氛圍,讓學生享受寫作的過程。【2】
通過以上的方法,既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探索發現,熱愛生活,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獲取語文寫作的靈感,又能調動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和培養寫作的興趣。個性化趣味寫作讓學生在語文寫作上跳出原有格局,不拘形式地自由發揮。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寫作的基礎上通過對人、景、事的描寫中流露真情實感,使學生不再畏懼寫作文,不再絞盡腦汁去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