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秋
(廣西欽州市浦北縣龍門鎮王坡小學,廣西 欽州 535317)
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在剛接觸時孩子們帶著好奇心和極大的熱情,可是我發現我從五年級帶起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卻慢慢下降了,年級和興趣成了反比,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甚至情況日益嚴重。通過平時與一些學生的交流和調查,我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現象:
筆者任教學校所使用的英語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版教材,本教材以三年級為起點,從三四年級教材的內容來看比較簡單,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還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在低年級時學生的英語成績差異不是很大。但是,從五年級開始,教材難度增大,詞匯量增多,句子由簡單的幾句話延伸到很長的片斷對話,在聽、說、讀、寫上都增大了難度,學生感覺到很困難,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厭倦感,從而產生兩極分化現象。
小學生進入了六年級以后,心理和生理都有了變化,情緒上也稍有改變,加上學習任務量的增大,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學生接觸的英語語言環境太少,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濃厚的興趣,導致部分學生開始走下坡路,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導致學生英語成績差的原因主要有:
1.學習方法不對。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學習單詞或句子時死記硬背。以記單詞為例,一個單詞往往要有口無心地背誦多遍,最后好不容易記住了,沒過兩三天就又忘了。隨著學習的深入,困難的增多,一時又難以克服,造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2.存在心理障礙。英語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由于經常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和指責,過多地體味了失敗的苦惱,于是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這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英語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一遇到挫折就喪失了興趣和信心。
語言的學習需要有語言環境,而目前中國人學習英語,根本談不上語言環境,因此英語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一些家長對小學生學習英語認識不足,這雖不是共性問題,但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小學學不好英語沒關系,初中還要再學,這種思想導致了部分學生不好好學習英語。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的教師要用師愛去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使師生感情雙向交流,形成輕松愉悅的氛圍。同時,要欣賞每一個學生的積極表現,肯定其點滴進步,讓學生感受到成功和歡樂,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這樣才能學得好。當他們表現得不錯時,就要毫不吝嗇地說:“Good! Very good!Wonderful!”這樣就會“越夸越靈”。
自信心在英語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用極大的耐心和寬容心去積極地引導他們,并細心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有意識地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
1.尊重差異,重視每個學生的課堂收獲
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和發展需求,肯定他們的努力,以寬容的態度接納學生的錯誤。如,對學生口語表達所犯的語句毛病不當面指責;激勵他們勇于面對,要求學生之間互不取笑。使他們保持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找到學習英語的信心。
2.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要求對優、中、學困生給予不同層次的目標和不同要求的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作業和練習是鞏固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這種做法可以使優生高層次地運用所學知識,學困生基本掌握所學的知識。如用英語描述一個人,學困生會用“He's a man.He's tall”來描述就行了,中等生就要用“He's a tall man.He is hard working”,而優等生則要用“He's a tall man.He works hard.I like him”來描述。使他們變消極為主動,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結合所處的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建立起自已的目標分類體系。發展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思維品質和自學能力。另外,教學要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英語知識與聽、說、讀、寫等應用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具備良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能力。
但是學習內容的繁多和課時的缺少就形成了一對矛盾,要提高大部分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對于小學英語教師來說,貝殼的重點不在于語言知識點,而在于怎樣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各種活動,特別是如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有重點有目的地進行教學,爭取在短時間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小學英語教育任重而道遠,在學習過程中,兩極分化是客觀存在的,需要上級領導部門大刀闊斧地引領。作為教師,我們可以以興趣為導向,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個別輔導為兩翼,扎實推進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