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臧小娜 2.渠紅敏
(河北省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唐縣 072350)
中職會計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會計基本理論素養、在初級會計崗位從事具體的財務工作的專門應用型人才。就辦學層次和社會要求而言,中職會計專業更加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以有效地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年齡偏小、認知水平較低 等特點,他們更偏好實踐性較強的學習方式,所以,該專業對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已成為中職院校提升教育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何謂“雙師型”教師,目前有的學者概括為三種:一是“雙職稱型”,即教師在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三是“特定”說,指出“雙師型”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意義,這一特定的情況就是當前職業院校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的背景。本文贊同上述第三種觀點,本文的雙師型教師指的是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素養,同時又擁有較為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的教師。
現今我國職業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的結構比例有明確規定,即要求專業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中的“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達百分之五十為合格,達百分之七十或以上為優秀。但現階段中職會計專業的“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偏低,阻礙著中職學校的發展,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數教師缺乏會計工作經歷是現今中職會計專業中最為普遍的現象,這對于提高學生專業性技能的全面性發展存在弊端。沒有工作經驗的教師無法將自己的身臨其境的置入實際情況中,這樣的教學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雖現階段我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政策實施已久,但中職會計專業教師的繼續教學政策卻沒有納入現今的教學管理中,導致其缺乏專業性發展制度。在此基礎下,教師參與實踐過程的經歷逐漸減少,在客觀上阻礙著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脫離社會實踐,阻礙著學生的培養質量。
學校領導層認識不充分,他們認為教師的實踐經驗有無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效果不明顯,教師的學歷和科研能力才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會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充分,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性技能無法進行實踐,無法拓展思維,最終阻礙著學生的全面發展。
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教師動力不足。阻礙會計“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因素是教學機制及制度障礙。中職會計教師教學工作繁忙,加之受到經費不足、培訓渠道不暢通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有機會較長時間到大型企事業單位去鍛煉和提高。這直接造成了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缺少專業實踐技能和經驗,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等問題。在此基礎下,從企業引進會計專業教師又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局限性,從而導致中職教育缺乏會計“雙師型”教師 。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作為教學主體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感不強,思維得不到開拓,阻礙著學生的發展。而在中職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發展過程中,教師能逐漸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因此,學校可以鼓勵會計教師進行專業發展,促使教師踴躍參加學校所安排的專業課程培訓或進入企業加強自身實踐經驗,以此真正意義上實現中職“雙師型” 教師的教學基本目標。
所謂的“走出去”是指安排會計專業教師走出校園到企業進行實踐培訓,這是會計專業教師獲得發展的一個主要途徑。培訓時間長短結合,短訓包括繼續教育學習、短期技能培訓等針對性地提升某項實操能力。長訓則可安排教師到會計師事務所、企業等處掛職鍛煉,讓其接觸真實的會計業務。所謂的“引進來”是指聘請企事業單位、會計軟件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到校兼職授課。這些會計人員和專家的引入,還可以成為學校會計專業青年教師實踐教學的導師,這對提升專業教師整體實踐教學水平,建設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必不可少。
深化校企合作是學校培養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的必經之路,也為中職學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發展提供了條件。但因企業會計崗位涉及財務秘密,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企業對接收會計專業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即便勉強接收也很難讓其真正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且每個企業所接受的實習生不多。導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明,很難深入。要想推進校企合作走向深入,需要政府從政策給予一定支持。比如,通過政府財政補助或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為中職教師提供實習鍛煉的機會。
要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要發展,必須是依靠教師這一核心競爭力。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會計教師專業發展。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會計專業教師自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堅定不移地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中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