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雷
(福建省南安市官橋鎮五星中學,福建 南安 362341)
總所周知,在教育改革以來,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越來越重視中學體育教育的展開,提出了建立高效率的體育教學課堂的要求。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體制,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國家未來培養德才體兼備的接班人。在初中體育教育事業中,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對體育內容的選擇,因為體育是一門比較寬泛的學科,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部分去發展,這也又利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入手,做好教育指導工作,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養成其實就是幫助學生成長,而成長的環境是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潛力,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好學生的環境教育的優勢,做好教育調整與指導工作,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的成長。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就會不由自主的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有著積極作用。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這一良好的環境教育可以體現在優質的體育場地、優秀的體育教師或是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中這三方面上,因此在教育中應做好環境教育的優化工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場地,提高自身體育專業知識素養,吸引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體育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鍛煉水平。
學生大部分的體育鍛煉都是在學校提供的體育場地進行的,因此,一個好的體育場地對做好環境教育是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學校往往因為資金的不足拒絕了體育教師所提出優化體育場的意見,導致初中體育教學的環境教育往往表現不足,效果不好。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可以向學校或者是教育部提出意見,或者是拉贊助的方式來得到資金,以優化體育場地,增加器材設施來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
為了做好體育教育環境方面的工作,教師可以從自身出發來尋找優化體育教學的途徑,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高自身體育專業知識素養,以更好的做好教學工作,為學生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好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多加利用信息技術來尋找一些優秀體育教師分析的教學經驗,學習以下他人的方法,然后結合本班級學生的實際體育情況,尋找到適合本班級學生鍛煉的一種體育教學模式,從而幫助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
為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養成鍛煉的意識。但是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的發展階段,有自己的思想,也很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干擾,造成學生的訓練效果并不是很明顯。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的使用,就是為了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學習活動中。例如,教師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法,將400米的長跑項目改為4*100米的接力項目,告訴學生這跟木棒就像是奧運會中被傳遞的火炬,引起學生的情境想象,想象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中傳遞火炬的精彩畫面,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顯示就是在想象中激發了學習熱情與學校興趣,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首要前提,當學生對體育充滿興趣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也會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準確利用教學資源,打造出完善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學生創建體育鍛煉的機會。
初中生還處于好動的年紀,大都喜歡游戲,如果體育教學能夠將游戲活動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玩耍,這會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鍛煉的魅力,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會在平常生活中也會想著去鍛煉,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例如,在田徑場教學活動中,為了沖散學生的長跑的恐懼之心,教師可以在熱身運動環節為學生準備一個小游戲,即充分的讓學生活動開筋骨,又讓學生在積極性被調動的情形下沖散了對長跑的恐懼。如“兩人三足”游戲,讓兩名學生將兩條腿綁在一起跑,分小組進行比賽,對于優勝者有獎勵。以這種游戲加褒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小組合作教學是目前教育領域比較受歡迎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教學效果也受到教師的一致好評,將其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即可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在籃球運動中,教師先做好示范工作與一些基本規則的講解,根據學生的籃球水平將他們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小組成員一起鍛煉、學習,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打打鬧鬧、開開心心的一起進籃球運動,營造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自律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從被動化為主動,在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基礎上來嚴格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所以說初中體育教師可以從優化教學過程入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端正學生的體育行為,確保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轉變學生的體育理念。如有些學生認為上體育課只是為了訓練中考必考項目,對于其他項目的學習不重視也不感興趣。這樣的觀念嚴重的阻礙了學生在體育方面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了端正學生的這一思想,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應時常輸入一些體育鍛煉的好處,以及體育名人的成名故事,來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參與的積極性。如姚明的勵志故事,從而讓學生轉變錯誤的體育理念,真正的愛上體育。在此基礎上,教師及時的向學生傳授體育技巧,做好體育文化素養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如,在跳遠訓練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要充分利用手臂的擺動力量,在手甩出去的那一刻跳出去,利用手臂的慣性使得自己跳的更遠。在學習興趣與體育技巧傳授的雙重作用下,學生會對體育產生自信,真正的愛上體育,從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以自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去進行鍛煉,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綜上所述,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根據學生實際的體育學習情況,在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在反復的學習中、訓練中來不斷的提高自身對體育的認識。教師可以從做好環境教育、興趣教育、自律教育開始,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集體氛圍,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習慣有著約束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方面的教學,做好研究準備工作,找出教學中的不足,以不斷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進,探索出最適合本班級學生體育鍛煉學習的教學模式,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自己進行體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