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南昌市朝陽小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央央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可是現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初步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呢?知道“孔子”“孟子”等中國的古代教育學家,能夠背誦《弟子規》《三字經》等幼兒啟蒙讀物?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無疑如一縷春風降臨到各地的大中小院校,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走進中國的傳統文化。
本文就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因、方法和意義談幾點看法。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是聰明智慧的民族,是開拓創新的民族。自從盤古開天地后,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僅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現在小學生的特點就是張揚個性,創新。而豐富的文化底蘊才是培植個性培養創新不竭的源泉。積累文化底蘊,創設文化氛圍,培養創新的悟性和靈性。特別是要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古代詩歌的美感,使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如枝頭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煥發生命活力。
近年來,雖然國家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對一些節日實行了保護性措施,如“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休息一天,讓人們記住中國的傳統節日,但這只是一種表象,收效甚微,真正起到認知作用的是對小學生進一步加強理性教育。讓小學生從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認識到本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厚。才能促使他們尊重愛護并傳承老祖宗留下的這份遺產。
在平時的古詩教學中,要進一步豐富小學語文教材的傳統文化內涵,讓人文精神貫穿始終,如已被人們淡化了的“乞巧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關這方面的古詩詞不少,如果把《乞巧》、《嫦娥》、《寒食》、《蘇堤清明即事》、《清明》等詩篇不僅僅要編入教材,而且要教師們在授課時分析字詞句與優美的故事有機結合起來,盡管有的教材已選了這些詩詞,但教師只重詞句分析和詩歌內容的表層理解,對傳統節日人文內涵的挖掘重視不夠。其實,小學教師可以立足當地,選編校本教材,加大傳統節日的知識容量,突出傳統節日的內蘊傳授。
我想,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要有效地利用語文這一傳承文化的人文學科陣地,向我們的學生廣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他們熟悉并珍惜這份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豐厚的精神資源,繼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長期以來,因為各種考試形式的存在,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忙于“應試”。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承傳,小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淡薄了。除了歷史的原因外,與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授課中只重視字詞句段篇的知識的傳授,忽視人文內涵的挖掘不無關系。更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只重視了對學生“工具性”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沒能貫徹課標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他們難以很好地承擔傳授傳統文化的教學任務。“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連教師自身都不能很好了解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怎么來為學生服務,交給學生相關的知識呢?為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讓教師“走出去”,如進修學習,進行傳統文化培訓,與文化部門溝通交流,扶持一些小學中青年教師參與傳統文化研究,促使其素養快速提升。也要“請進來”,讓對傳統文化有專門研究并成績卓著者做專題報告,進行傳統文化的指導,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盡快得到提高,真正能承擔起教育學生的重任。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許多多關于待人處事的道理,蘊含著許許多多關于理想、志向、氣概、胸襟、正氣、情操、奉獻、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小學生堅持從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教師有意識的在教學中滲透對傳統文化的教學,相信學生的人生觀就會慢慢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就會逐漸變成知書達禮,積極向上,行為規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而教師同時也免去了很多苦口婆心的教育,“灌入式”知識的教學,學生能自己去體會,自己去領悟,然后自覺的學習知識,遵守各項紀律,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的。
我們絕對不能低估學生的超強記憶能力,記得去年要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背誦《弟子規》的時候,我一度愁眉不展,認為7、8歲的孩子怎么可能背誦那么長的文章,可是,當我開始化整為零的讓學生每天背誦一小部分時,不到半個月,很多學生就能獨立的背誦全文了,這讓我感到驚訝。其實,有研究結果告訴我們,3—16歲是每個人的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讀書沒有難的概念,背書沒有難的概念,記憶沒有難的概念,并且在這個時期,只要讀得遍數多,就自然記得住,只要記得住也就難得忘;甚至讀得遍數越多,就會記得越牢,他們的記憶力也越發展得好。特別是在這個黃金時期,誦讀國學經典,對開發他們的記憶力和智慧潛能效果尤佳。
總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為其搭建課程和節日活動平臺,讓孩子從小就了解、熟知中國傳統節日。這樣才能起到強化小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識和加強其傳統文化情結之效。另外,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切實打下扎實的文化功底,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不再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現象,真正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融入到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