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平
(鶴壁市博物館,河南 鶴壁 458000)
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說過: “教育的目的應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信息”。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關注。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受到很大的沖擊,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讓歷史教學在生命教育中有擔當、有作為。
學生是社會 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學生的生命質量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在中學大力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廣大中學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激發他們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 習、奮發成才的志向;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廣大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他們在國際化開放性環境中的應對能力。
校園傷害、意外事故等威脅大學生人身安全的各種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養中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由于生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時指導,對無法預料且時有發生的隱性傷害往往難于應對,導致一些學生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象。因此,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理解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意義。
歷史課堂還存在和中學生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方面,部分老師不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中學生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加劇了部分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如厭學、離家出走、自殺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導老師開展科學、正確的生命教育。
必須加快學校教育的改革,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善待生命,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司馬遷說過,“人貴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一部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史,同時也是一部生命的抗爭史、留下了許多生命的贊歌、挽歌。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生對歷史并不感興趣,就是認為這些人物距離我們太遙遠,我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跟他們相提并論。為此我們要從人性化的角度創設易于被學生接受的形式來展示鮮活的真實的歷史。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主張為學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開放性的課堂使教學既有可預設性又有生成性和不可預知性,而生成性和不可預知性均來自于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映,是新課程中最鮮活的課程資源,它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生命教育的亮點,是學生對生命的種種思考,需要我們歷史教師用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在大力提倡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今天,考慮到初中生所特有的活潑 好動、可塑性強的特點,要進行切實有效的生命教育,就必須運用各種現代化 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生命教育由靜態向動態發展,這樣才能 吸引學生的視聽,刺激學生的注意,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加里說:“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我們的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人們對自己家鄉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觀,歷史發展,社會變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拉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我們的歷史教師在進行生命教育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挖掘教本資源,還應積極拓展社會、家庭、學校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資源,抓住社會、家庭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的有利契機,多方位多角度地開展生命教育,從而使我們的生命教育能夠延續下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生命教育的缺失,學生對生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所以作為歷史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充分開發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使他們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