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青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李鐵莊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應用題的解答作為小學數學學習的一個難點,對學生的考驗是全方位的,既考驗學生知識的全面性,又考驗學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對學生應用題思維的有效訓練,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升其解題水平,進而提高數學成績。并且,這種思維品質與思維習慣的形成,也有助于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
很多小學生在解數學應用題時易出錯,而解題出錯的原因主要歸咎于以下幾個方面:
即很多學生在面對作業、練習冊或者考試試卷等數學應用題題目時,會因粗心大意、不認真而發生計算錯誤的問題。加之,教師和家長忽視了對學生應用題解題錯誤類型的分析,使得學生無法及時糾正自身錯誤的計算行為;
因為,小學生的年紀尚小,知識較為局限且感知粗糙、自我調整意識薄弱,懶惰心理強。所以,很容易進入到心理誤區,表現出消極的學習態度;
弄清問題、擬定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反思是解題的重要步驟。但從現階段來看,很多學生忽視了對應用題解題全過程的反思與分析,由此表現出了應用題解題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在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時,需幫助學生找到最佳的數學應用題解題策略。
應用題之所以難掌握,學生沒有真正吃透應用題所闡述的內容信息是關鍵所在,但從教學方法上來說,更重要的是缺乏應用題的基本訓練,許多學生面對應用題時一臉茫然,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在平時的課堂訓練中沒有形成一種歸納分析的能力。對于這一點,我們只要把它同計算題作一比較,就清楚了。如做計算題時,學生對運算法則、運算順序和步驟,都是清清楚楚的,學生的思維過程同運算順序是一致的,計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來,看得見、摸得著,計算得對與錯一目了然。而解應用題就不同了,學生首先要讀懂題意,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各種數量關系,要通過分析、綜合,找到解題的途徑和方法。從審題到列出式子,都是以內部言語的形式進行的。這種用內部言語進行的思維過程,教師既難以知道學生的思維是否合理、正確,更難以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于這樣的問題,可以根據學生智力活動的形成是從外部言語到內部言語的特點,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一套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解題思維過程化,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
小學數學應用題不同于算式題的簡潔明了,應用題問題來源于生活實際,又大大凝練于生活實際。小學數學應用題敘述的生活化語言顯然與數學運算及數學語言有著天壤之別,同時有語句冗長、內容抽象等特點。相對而言,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正處在發展發育階段,還不能完全獨立進行應用題的思維和分析。因此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在理解應用題題意上往往會有困難。對此,教師可開始引領學生整體讀完應用題,審清題意,引導學生采用“縮寫”和“改寫”的方法幫助理解數學應用題。“縮寫”可以把與解題有關的已知量與未知量等條件從應用題中提煉出來,使得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已知條件“水落石出”。這一過程類似作文教學的審題,只不過是將那些從應用題中提煉出的已知條件重新構建一番,使應用題簡單易懂,數量關系明朗清晰。而“改寫”過程則進一步把應用題語句的生活實際化敘述改寫成更為貼近小學四則運算意義的數學表達式。顯而易見,這樣的一個教學訓練過程,能使小學生結合學習過的四則運算知識掌握應用題審題步驟,繼而進一步自然養成良好的數學知識認知習慣。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其思維仍然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直觀性,借助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和圖例,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塑造。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借助圖例引導學生思考,學好應用題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適當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操作,或者借助操作工具、圖形、多媒體等直觀手段,或者在課下使學生進行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以學生自己身邊的課桌、書本等實物圖形,通過觀察,可以得出長方形特征,并組織學生想辦法來估算操場面積和周長。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時,在課前,讓大家收集電影票入場券、火車票等實物,利用這些物品,讓學生先觀察上面的時間,通過對所搜集的“時間”的總結,認識到一天有24小時。實踐證明,通過具體的操作,一方面,可以幫學生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也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
圖示法是現階段小學數學中解決應用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應用題解題時可以先用圖形把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表示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觀察到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從而盡快找到解題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有些題目的答案就在圖示中。圖示法不僅可以直觀地反映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啟發和引導學生的解題思路,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畫圖,能夠使學生思維活躍,同時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是一門綜合價值較高的學科,它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應用題的解決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也需要教師對個人解題思路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使得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將自己的推理、分析能力應用,建立對于數學相關知識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