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瑜
(邢臺學院法政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1)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雙創”工作的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系列推動政策,許多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創業教育活動。“雙創”活動的大力推進,為應用型較強的理工科專業大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對于文科專業大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科大學生如何適應“雙創”形勢,搞好創新創業工作呢?
近年來,我國的創業成功者大軍中慢慢開始出現了文科生的身影。例如馬云、馬東以及俞敏洪等,這些成功人士用他們的實力證明了文科生在創業方面絲毫不比理科生遜色。高校對文科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充分發掘他們的創業潛能,鼓勵他們進行多方面突破,進而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為經濟發展培養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可見,對文科生進行創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社會就業率,還可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進而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育體系,積極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生。
通過大學生創業,一方面解決自身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為社會衍生新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而作為文科大學生擁有手中的筆桿子,擁有優于理科生的寫作能力、思維多變的頭腦以及豐富的人文情懷。推進文科大學生創業,不僅是實現充分就業的一種模式,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推進大學生創業,通過對富有創業潛質的學生實施有效培訓,增強企業創業意識,提升企業創業技能。對于學生而言,推薦大學生創業的目的在于熏陶、培養預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的文科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還可以提升文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進而推動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一些文科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盲目秉持“求穩、求高”的落后理念。大部分文科生選擇考取事業單位或報考公務員,而主動進行創新創業的則較少。許多大學生認為自身社會閱歷較淺,創業經驗不足,在創業過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因此,沒有勇氣進行自主創業。一些文科生甚至認為創新創業會導致精力與經濟方面的浪費。
理工科院校或綜合性院校一般都有專門的實驗室、科技園,以便為該院系或專業的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進而增強理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沒有為文科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渠道和平臺。此外,負責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職能部門分工也不夠明確,在風險評估、創業咨詢、創業融資、企業孵化、創業培訓等方面無法提供有效幫助和服務。
文科專業的特點束縛了創業的開展。在課程設置方面,文科專業的課程設置相對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大都在課堂上完成,這就造成了文科生過分注重理論知識,忽視動手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創新創業意識不夠的問題。另一方面,創業教育是實踐教育,理科生的創業優勢是技術知識,可以在課堂教學或實踐中獲得。
國家政策明文規定,以創帶就,實現更多人就業。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文科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創新創業逐漸成為文科大學生的新選擇。但由于文科生在經驗和技術上缺少優勢,因此,文科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一是政府可以為文科生成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還可以制定針對文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扶持方案,并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創業服務。二是相關政府部門要引導文科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創業項目,并為他們提供創業指導和幫助,鼓勵文科大學生積極投身于非技術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中,并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為文科生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個國家是否能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該國家的青年是否具備強大的創新創業能力。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時代提出新要求。
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門指導下,組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的創業指導教師隊伍,此外,還應當從校內外聘請具有創業經驗的成功人士,為文科大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和經驗,這樣才可以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同時,應當根據文科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特點,為他們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創業規劃與創業指導。這樣一個系統的培訓和指導,就會為文科大學畢業生在實施創業過程中提供全面而有系統的教育,為成功創業提供機遇。
首先,文科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當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并注意揚長避短,理性選擇創業項目,并全面分析當前的創業環境,避免盲目冒險。只有正確選擇創業項目,才能順利開展創新創業。其次,文科生可以聯合理工科大學生一起創業,以便補足創業過程中的技術短板。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能力、背景等方面各有不同,有助于進行優勢互補,進而在統一的創業目標的引導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