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廣波1 張蘭蘭2
(1.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2.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在人際關系、學業考核與就業競爭等多方面問題的處理中,在校大學生的壓力與日俱增,而心理疲勞是當代大學生的常見表現。心理疲勞是指情緒緊張多變,容易失落、沮喪、焦慮和厭煩,注意力難以集中。一般而言,心理疲勞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系統的某些變化導致學習和生活效率下降的表現。心理疲勞會導致大學生發展動機不足、情緒穩定性低、行動力遲緩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
一、大學生產生心理疲勞的成因比較復雜:
(一)家庭環境中父母教養方式有所缺失
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中出現心理疲勞以及心理障礙者,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如下特點:對待子女的要求傾向于拒絕,脾氣陰晴不定,時而冷漠時而又表現出過度的保護和干涉,難以預料,缺少情感上的溝通和共鳴。交流以說教為主,缺乏溫暖。矛盾的教育方式使子女容易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擔心遭到埋怨和職責而過分自我批評和自我約束,在成長過程中易出現無力感,成為心理疲勞的重要誘因。
(二)挫折感處理不當引起的心理疲勞
能夠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大部分自信感較強,對未來較為樂觀,但由于成長環境較為單純,社會經歷更少,成長在學校和家庭的保護下更為一帆風順,對挫折的承受和處理能力和感情的自控能力較差,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往往很難適應。如果挫折感突破了心理彈性的極限,就會產生疲勞感。
(三)復雜多變的社會因素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站在信息的洪流中,無時無刻不承受著來自外界的刺激。無法逃避的刺激性因素的增多,意味著生存壓力更大,對獨立個體的鈍感力和應對刺激的處理能力水平要求也就更高。事實上,不僅僅是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間,對于整個社會群體來說,壓力感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由于大學生在人生選擇和思維能力上正處于發生高密度變化的階段,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更容易給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心理帶來深刻的影響,使他們面對的挑戰更新、更多、更復雜,心理壓力反映到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處理、學業與就業競爭方面,使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由此誘發心理疲勞。
二、個體性的生理因素
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相互照映,相互影響,因此生理與心理是不能單獨分開討論的。通常一個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大概率上能夠正確地感覺、認識和應對生活中出現的信息的刺激,不會過分偏執和極端地看待某些事物。而存在生理性疾病的人往往因為長期病痛的折磨而容易情緒低落,敏感多疑,悲觀厭世,令人難以捉摸。其次是生理上的遺傳因素,經研究表明人格與遺傳等先天性因素關系密切,親代曾經發生相關情況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刺激而產生心理上的疲勞和失衡。
三、高校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和諧氛圍,盡可能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和思想負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從多個方面提高心靈教育質量。為了有效緩解大學生心理疲勞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一)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
更多創造為本科生嘗試和體驗參加與課堂內容有關科研項目的機會,不僅有助于他們理解課堂知識,還可以使他們在本科階段得到對科研能力,實驗技能和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高本科生對科研的參與度,獲取更多學術研究的經驗。本科生參與研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有顯著改善,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時讓他們體驗到科研學習是一種快樂的經歷,而不是必須履行的一項艱難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培養對學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或就業選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思考長遠的目標
幫助學生將人生的長期目標分成多個持續的短期目標。例如,參與研究有助于學生追求專業畢業生并實現他們的職業發展目標。確保長期參與研究項目并鼓勵本科生發展他們的溝通技巧,提高他們的演講水平。例如在實驗室會議上報告,或者讓一群本科生在一定的指導下共同完成一個項目,以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的就業做好準備。
(三)為多種職業做準備
從目前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選擇來看,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本科生會在進入社會以后選擇本科專業以外的職業,因此本科生需要更多地積累可遷移的技能。在這個過程中,自學能力的培養和自律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通過推動發起大學生創業項目和互聯網+項目團隊的使用來提高學生進行校外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改進,從此不斷擴展知識外延,豐富自己的內涵。
(四)建立職業資格認證培訓體系
隨著社會工作對人的綜合性要求的提高,現代社會對復合型和跨學科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學一年級在對專業還不了解的時期就確定了保研專業和學校的目標,實際上是為以后的跨專業考研人為增加了心理壓力和沉沒成本,無形之中設置了人生發展上的障礙。尤其對于民辦高校來說,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差,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學生的被動疲勞水平較高。因此本科教學上的組織與管理要以就業為導向,鼓勵學生在大學期間多考國家級的資格認證,不斷增加就業技能,積極進行心理建設來應對就業的壓力,使學生在大學生活四年期間,通過不斷提高學習的任務參與度,增加學生的就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