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惠娟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第十完全小學,湖南 永州 425600)
教學是由學習者、教師、教材以及學習環境等成分構成的系統,教學的過程本身可視作一個旨在引發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系統。加涅的累積學習說應用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主要是考慮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能起到的作用;分析學習者的狀態。本文從教材出發,思考教師如何依據教材根據累計學習更好地促進小學生學習古詩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領導者,是“教”的主體。教師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直接關系著整個教學進程的推進情況。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從累積學習法的角度看,教師能做的還有很多。
在應試教育的推動下,許多教師都注重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如果在考試中不出或者不考的情況下教師只字不提怕浪費時間耽誤學習。教古詩文的過程當中教師覺得學生最為難懂的是古詩文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于是他們逐字逐句的進行翻譯,并且要求把翻譯出來的現代文背誦下來,以備考試之用。把古詩文的翻譯作為教學的重點忽視了對情感教育的體驗。
在教學的過程中許多老師沒有系統的梳理所學習過的古體詩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自己的清晰明了的“縮略圖”,沒有真正意義上把握對古詩文的教學。這就導致了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打開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限制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框架掌握和他們人文素養的提高。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要了解學生之前學了什么,有哪些與此次教學相關的累積,教學的準備工作需要以此為基礎。
以《游子吟》為例,這首古詩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其中一首。學生從一年級便開始接觸古詩詞,到三年級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詞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做教學設計時,古詩的形式不用多做介紹,可以用之前學過的幾首詩作引導,讓學生大腦中重現一下就可以了。比如可以用PPT展示幾幅之前學過的古詩的意境畫,像《詠鵝》《靜夜思》等,讓學生看圖猜古詩,最好再加上《詠柳》《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這兩首都是在同一本書中學過的,在學習新內容的同時,可以同時復習舊知識。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認知之后,可以從情感出發,引入本課的學習內容。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游子吟》,但是依賴母親的情感卻是天然存在的,可以以此入手,比如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下,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離開母親的感受,再介紹孟郊寫《游子吟》這首詩的背景(《游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容易。
累積學習法并不單指傳統意義上知識的累積,生活經驗、情感、技能等都可以作為先決條件在學習新知識前被激發。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多方面考慮學生可能具有的對學習有幫助的“舊知識”。
古詩的意境才是整首詩的精華之所在,在進行這一環節時,要注意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
理解古詩詞的意境時,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1.用語言描繪,創設情景讓學生投入其中。2.把握古詩中有特點的,尤其是蘊含情感的詞語,重點賞析這些詞,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意境。3.用圖片或者實景實物等視覺沖擊,領悟古詩詞的意境。以上三種方法,可根據不同古詩的要求和教師的課程進度靈活安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安排好各個環節的層級,不可過于跳躍,要始終注意在進行下一環節時,學生是否累積了相應的知識。
古詩詞教學第一步便是理解詩意。在這一環節中,對小學生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學生只需要知其然便可。古詩詞的語法和詞匯和如今我們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但是也不是沒有共同之處,從生僻的字詞出發,以已經學過的詞語為基礎,為學生疏通文意。
這首古詩中的生詞主要有:游子、吟、意恐、寸草心、三春暉等。在解釋這些詞語時,如何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用來理解新詞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一些有實物的,像游子、寸草心等,可以向學生展示圖片,加上簡單的解釋(游子:古代遠游,旅居他鄉的人;寸草心:寸草指小草,寸草心用來代指游子思念母親的心);另有一些無法實物展示的,如三春暉,可以用簡單的語言直接解釋(三春指整個春天,三春暉指春天的陽光)。
在《游子吟》這首詩中,作者將自己比作寸草,母親比作三春暉,學生需要從中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就像春天的小草對陽光的依賴那樣,沒有母親般的溫暖,小草是無法茁壯成長的。聯系之前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從這兩個詞入手,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詩言志,歌詠言”,詩歌用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凡寫詩,必有情。讓學生理解古詩詞里蘊含的詩人的感情,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詩詞本身,二是作者的寫作背景。
《游子吟》這首詩,從詩詞本身就可以看出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依戀之情,在教學時,從字詞句入手,疏通文意,勤加朗讀,整首詩的感情自就體會出來了。與此同時,在加上作者的寫作背景,在外漂泊多年,五十多歲才有能力奉養老母親,來之不易的“報春暉”機會,更可以加深學生對整首詩情感的把握。
在當今世界,國學熱的浪潮越來越高,其地位變得非常重要,古代詩歌是中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寫作時間相隔過于久遠,因此小學生理解非常困難,這種困難并非不是不能克服,從累積學習方法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上層意識,用積累的“舊知識”喚起“新知識”,為古詩詞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同事們對古詩詞的教學產生一些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