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彪
(云南省維西縣第一中學,云南 維西 674600)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初中地理教育教學體現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等新理念,首先,教師就要結合地理教學實踐經驗,轉變觀念,合理安排地理課堂的每個教學環節,整合調整好課堂的教學內容,創設有效和諧的課堂情境,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注重有效的教學反思。其次,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嘗試和實踐,進一步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和技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為推進地理課高效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與素養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初中地理教師要高度關注課前備課,把備課當作課堂教學的基礎。首先,教師應仔細研究,吃透教育大綱,學懂、研透重點難點;其次,要認真研究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總結規律,盡最大努力設計導語,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迫切愿望,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探究的狀態之中,并通過導語使學生以這種狀態投入學習中;再次,讓學生收集和整理相關的素材和資料,并對收集到的地理資料——文史資料、風貌畫冊、圖文資料等進行認真思考、分析、研究;最后,教學導語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個體特點設計導語,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導課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可操作性的切入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時,上課前,教師事先在教室墻壁上貼一張有經緯網的世界地圖,并用彩色筆在地圖上標出學生熟悉的著名城市、國際熱點事件發生的地方(如神舟6號的發射地酒泉),并在地圖旁邊勾畫出這些地方的經緯網示意,讓學生觀察。因為學生平時對這些地點的熱門事件很感興趣,觀察時會很仔細,也會準確查找這些地點,并積極主動地自主探究與這些地方有關的地理問題。在設計導語時,教師要遵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學習動力,以促進學生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
在地理教學中,要想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就要優化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活躍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才智。初中階段的學生活躍、好動,地理教師應利用這些特點,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置課堂活動。例如,《中國省級行政區劃》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以及相應的位置與輪廓,難度較大。那么怎么能讓學生突破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呢?筆者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先解決全班學生易錯、難讀、難寫的省區;第二步,通過“讀圖活動”,讓學生分小組自由討論,并說一說自己認為最有效、最快速的記憶方法;第三步,邀請學生展示。經過交流,學生總結出很多記憶省區的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課堂開始時,筆者并沒有向學生一一講解34個省區相關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合適的記憶方法,這樣既具有開放性而又富有趣味性,教學效果明顯。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有時會忽視、低估學生的獨立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其實每位學生都有獨立學習的潛力,也都有展現自己能力的欲望,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營造和諧安靜、輕松愉快的最佳學習環境,明確教學目標,抓住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和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鼓勵學生獨立、積極、主動學習。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合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如幻燈片、計算機、投影、錄像、電影、電視、錄音等),將講課提綱通過多媒體課件等方式進行展示。運用多媒體,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明確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同時,多媒體還可以拓寬課堂容量,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識圖能力,促進信息反饋,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開發智力的效果。多媒體可以把抽象的內容和知識轉化為形聲的影像內容,同時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讓學生親臨其境,從而有效強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授《澳大利亞》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看幾張澳大利亞特有動物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再設置問題:“為什么只有澳大利亞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接著教師播放大陸漂移過程的視頻,啟發學生從大陸漂移的觀點來分析。這樣成功地營造出生動的教學情景和濃厚的課堂氛圍。
總之,高效課堂的創建是一個長期、不斷深化、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過程,地理教師要勇于實踐、善于總結,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和素養,讓地理學習真正成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把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打造成高效課堂,以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和技能,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