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雅拉格日勒
(內蒙古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有這樣一句話: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聲樂藝術是世界聲樂藝術界的基礎,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首先基于世界各民族聲樂藝術的高度發展,她是世界各民族優秀聲樂藝術的總會,有機的吸取何發展各種藝術的優點特點而形成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帶某一民族特點的歌唱藝術。
民族聲樂是根植于中國的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它產生于勞動人民的勞動實踐和社會生活,由于我國歷史悠久,音樂發展的較早,各種民間藝術都發展的較早,加之我國又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多種多樣的地形,復雜的地理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因此演唱者要想唱好一首歌,就要深入了解其風格特點,只有這樣,演唱者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歌曲的基調和情感,才能最好的表達出中國民族聲樂的風格特點。而長期處于農業經濟隔絕狀態下的地域文化,使得我國具有多樣,表現形式各異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產生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它吸納了中國各地區的音樂文化,包括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音樂文化,也包括塞外音樂、青藏、東北、嶺南等眾多地區的音樂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詩歌總計《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就是當時各地區的民歌,如山西梆子、豫劇、東北地方戲、山東琴書、天津時調、蘇州評彈、揚州清曲、鳳陽花鼓、陜北信天游、青海花兒等,這些民歌在演唱上,具有獨特的濃郁的地方色彩,而到明清則流行各種地方劇、說唱和各地的民歌,無不帶有鮮明的地域性色彩。如蒙古民歌,蒙古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的草原生活,他們具有直爽、豪放的性格,擁有大草原般廣闊的胸襟和遼闊的胸懷,其民歌特點也充分的體現出了這一民族的特性和氣質。其中蒙古民歌“長調”最具有代表性,它曲調寬廣遼闊,節奏悠長,情緒熱情奔放,真假聲混合并有,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還有地域性典型的代表是“東北地方戲”——現在被我們所廣為流傳的“二人轉”更是表現了濃厚的地域色彩,它的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可以說現在只要提到“二人轉”我們能想到的就是它的東北地區的地方特色
方言是決定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多樣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生活在各個不同地域的個民族人民的不同語言,孕育了具有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民歌就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它是用方言來押韻的,演唱時不用方言,有時韻腳會很不協調,如“你媽媽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紅鞋”,普通話“才,鞋”不同韻,而陜北方言中“鞋”音“孩”,用方言演唱,既解決了押韻問題,又突出了地方風格。山東民歌的特點表現出山東人民質樸和豪放的性情,以生活小調最為突出。其粗狂、詼諧、風趣、質樸、淳厚的風格特點,要求聲音寬廣明亮,咬字干凈利落,在演唱中運用方言以及加卷舌音等。例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歌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沂蒙山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描繪了山清水秀,牛羊成群的富饒景象。其中為了表現出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歌詞中“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中的“低”需要用加卷舌音的方言來演唱。而江蘇民歌《茉莉花》,清醇委婉,猶如浣紗女子;兩相比較,地方特點甚是鮮明。
我們賞析某個地區音樂時,不能不注意到該地區語言風格特點的聯系。聲樂表現是與不同地區的語言、語調、語氣、語言習慣相吻合,為表現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方言而引起的聲樂風格變化,使民族聲樂始終具有原始的動力和鮮靈的個性。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聲樂多元的地域性特征日益展示出各自的藝術魅力,同時,不同地區的聲樂通過相互間不斷學習、交流、融匯、借鑒其他地域音樂文化的長處,使本地區的音樂文化在鮮明的個性中增添了共性的藝
在歌曲演唱中,唱法應與文化的理解相結合。如果演唱與其相關的文化背景沒有聯系,它就必將失去其實際意義。在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按照自己的文化特征,其演唱技術和風格在曲調、節奏、音色的運用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如蒙古族長調演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若古拉”(顫音)唱法,也是評價一名歌手演唱好壞的標準之一。另如:川江號子用聲形式體現其戲劇性的風格魅力,是以領唱者洪亮、高亢的音色與船工們眾合時厚重、深沉的應答形成鮮明的對比。現今,音樂評論界把“原生態”唱法喻為“民族瑰寶”,很多文化媒體舉辦了數量眾多的以“原生態”唱法為主的民歌演唱會,提出了與其相關的“保護、搶救“原生態”民歌的口號”。“原生態”在文化范疇的意義上,由于它具有歷史性、傳統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造就了它突出的個性和無窮魅力。原生態唱法顯示出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與西洋“美聲”唱法在風格上大相徑庭,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感都因其獨具個性的民族風格演唱而獲得更多的支持和維持。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許許多多的藝術形式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誕生出來,中國民族聲樂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音樂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聲樂的演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音樂元素。在二十世紀初期,聲樂方式被人們分為民族聲樂演唱、美聲演唱、通俗演唱三類。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具有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聲音與情感結合,表達真切令人感動,當然這也是源于演唱人員長期的實踐經驗累積,中國名族聲樂對于中國音樂領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由此我們應認識到:唱法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應與文化理解緊密結合。有了文化的理解,才能使我們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傳統,具備民族的靈魂。在此基礎上,才能既唱好本國的民族聲樂作品,又能唱好世界上別的聲樂作品。顯然,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演唱者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