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紅
(山西省中陽縣城南小學,山西 中陽 033400)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源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針對小學生自身特點和教育要求而開展的一門以實踐為主,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方面目的的課程。該課程與簡單的戶外活動或者玩耍不同,它不僅要讓學生去“玩”,還要求學生將學到的課本知識靈活運用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與此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關,是一種以學生知識、生活和經驗為主要核心的課程。該課程往往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種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教學課外活動,它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靈活運用的程度。因此,如何很好地,多方位地開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對學生和教育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就目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現狀來說,活動進行缺乏科學性和實際教育意義,沒有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小學里,很多學校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開展一些及其簡單的小游戲,如“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等一些幼兒類的游戲,這些游戲雖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參與的積極性,但是它缺乏教育意義,也不能引導學生的思考,不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也就無法挖掘學生的潛能,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活動”,但并沒有明確的能力培養目的和教育目標,這種活動是不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種情況是學校會設置一些“廣、大、深”的活動,比如設置一個“白色污染的調查和研究”任務,組織小學生們上山下鄉的到實地開展調查研究。這種活動表面上看起來很“高大上”,很有實際教育意義,也能鍛煉學生們,但其實這種主題往往都是“假、大、空”。試想,一個小學生而已,哪來這么豐富深厚的知識背景去支撐他們完成這么深度的一項調查研究?這種活動對小學生們來說過難了,并沒有切實考慮到他們的本身情況就胡亂開展一些看上去對他們很有用、很有意義的調查研究,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時間長了便會引起學生們的厭倦,失去了對實踐活動的興趣。這種流于形式的活動,顯然不符合課程設置最初的目標要求和教育意義。
其中最無奈的情況是學校將綜合實踐活動“搬”到教室里,直接在班里開個班會就完事了,這是最荒唐也是最無意義的行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應該由老師帶領學生們到戶外活動,引導學生們發現新現象,引發新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對現象進行探索解答,才能開展心智,完善自我。而現在老師僅僅通過開班會,動動嘴皮子給學生們灌輸一系列填鴨式教育就算結束了,那這種綜合實踐活動還有什么意義?這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早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教育價值。
那么學校該設置什么樣的活動,又該如何有效地開展活動呢?首先,一個好的活動設計是要基于實際情況,結合實際需要才能充分發揮活動的價值和意義的。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中,應根據本校小學生普遍的特點,或者逐班考慮和分年齡階段進行,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著手,本著拓展學生視野,發展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水平的教育目的出發,結合學生本階段學習的課程知識以及適當地延伸課外知識來設置實踐活動的課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動腦筋,激起他們對事物現象的求知欲望,并引導他們通過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答疑惑,從而進一步引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還能夠使他們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增強自信,完善自我,從而更充分地發揮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也更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們德、智、體、美各方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充滿創造性、實踐性和教育意義的課程,它是通過一種新方式、新途徑來全方位地培養小學生能夠自主、獨立地對待問題、解決問題。它能夠將實際生活經驗和所學到的課本專業知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讓小學生們在活動中增強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對所學知識地運用能力,具有十分顯著的教育意義。而開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要從活動內容下手,學校要針對本校的教學情況結合教育部的教學要求實事求是地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活動課程的資源,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廣闊、豐富的課程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