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慧
(巴彥淖爾市中學,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在21世紀,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的創新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創新性和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教育實施,是時代對育人事業提出的新要求。新時期的學生不應只具備機械記憶和應試的能力,還應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其核心素質的提升,已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學為例,探究學生的學習創新性,以期找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好方法。
創新性學習與傳統學習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還需要以實踐來驗證理論。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是否能夠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并借助知識和教師的幫助解決問題。這需要學生不盲從,從現有的權威知識中找出問題,進行思考,再制訂解決問題的計劃,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和教師、同學進行探討,得到答案,歸納總結。
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通常是在教師的主導下獲取知識,課堂和實驗過程都是以教師為主角,學生忙于記筆記、做作業和課后復習,學習較為被動,無法充分領會所學的內容,容易死記硬背,課堂缺乏活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創新性學習優越于傳統教學的地方是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具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教師也注重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思考方式,學生能夠運用多種方法來探尋答案。
注重過程的學習與注重結論的學習有一定區別。學習過程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能顯示學習者的疑問、學習矛盾,也能顯示學習者的智能個性、創新性。所以,創新性學習更注重學習、思考的過程,注重學習者在探索過程中的歷程和得到新結論的體驗。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困惑、失敗,還可能面對花費許多時間但結論錯誤的情況。但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知識的積累,還在于使身心得到錘煉和發展,這一過程是人的學習、成長的必經歷程,也能激發學習的智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對學習者的長期發展有很大益處。
學生要學會利用網絡搜索生物學相關的學習資料,生物學主要研究內容是對生物的基本結構、基礎功能、以及發生的規律和生物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內容。生物學科主要有生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等,生物學主要研究的就是生命結構與生命形式。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生物,這些未知的生物都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通過高中生物這門學科的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生物相關的知識,而且還能深刻體會地球上萬物生存的意義。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提升自己的問題探究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小組分配,實現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學習《染色體與遺傳》這一章節的知識時,很多學生都會反應,在計算遺傳病染病的概率等問題時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當小組成員在思路上出現問題或者困難時,其他成員就可以相互幫助。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對于知識的理解,更能提升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生物核心素養。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簡政放權”,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這并不代表教師在教學中會變得相對輕松,恰恰相反,教師在教學中將會有更多的職責。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的學習準備學習的素材,還需要關注學生在翻轉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哪些幫助,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等。這些都是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相對較輕松的方面。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進行知識的學習、探究,對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這一章節時,教師在課前先錄制好需要講解的內容,然后通過視頻的方式發放給學生,由學生自行地安排學習時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自己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標記。在上課之前,教師首先將學生遇見的問題收集起來,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集中地講解。對于那些個別的問題,由學生之間相互地探究解決。
學生也要積極參與到其中,還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緊跟老師的步伐,參與實驗的設計與開發,及時找出實驗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找尋解決的辦法。實驗教學的內容也要足夠豐富,拓寬學生的眼界,不斷滿足老師和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驗中不斷提升自己。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提高學生們的綜合實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生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