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平安堡學區實驗小學,河北 承德 067300)
由于數學知識依賴于抽象思維,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遠不及形象思維能力,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注重情景展示,營造出趣味感十足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興趣、提高能動性自然也就能夠輕松地接受知識。例如,小學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知識綜合運用中,老師可以假想一個有趣情境:“同學們,老師要裝修房子,你能幫幫老師嗎?”在告知同學們房子的具體條件,裝修素材的價格和目標裝修總額后,讓同學們找出最優方案。學生對此類問題產生興趣,便主動進行思維活動動用所學知識,這樣一來使得學生鞏固知識提高理解,還培養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基礎知識,也就擁有了“學會學習”的可能性。數學知識邏輯性很強,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緊密并進一步拓展,教師應注重新舊知識銜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等邏輯性思維能力,使其形成科學的學習方式,注重知識的聯系和遷移,主動探索學習的途徑和方法,認清新舊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量化到質性的飛躍性進步。
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獨立閱讀和獨立預習復習教材,讓學生形成愛看書、會看書的良好習慣,并逐步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注重數學學科特異性,區別數學教材與語文等學科教材的思維角度,教學時著重教學生如何閱讀和判斷,并培養學生科學的、系統的自學能力。例如,小學四年級“統計”教學,教師可制定自學提綱供學生自行學習并探討。讓學生將不懂的標示出來而后聚集討論,教師隨后檢測自學成果,重點將學生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點撥和總結,教師采取這樣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教材,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可以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的途徑和方法,學會自我總結和反思,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正確的自學方法,由此自然而然培養出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效果。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這給小學數學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教師可借助教具學具等直觀形象的東西來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并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加深印象,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抽象的知識難免讓人無法理解,被動接受更加無法達到效果,因此學生在自己操作過程中應學會主動探索,開動腦筋思考與學習,認真鉆研并努力接受新知識,由此培養正確的數學學習習慣,學會學習數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將知識面面俱到地講述給學生,把知識的思考內容也全部講述完整,那么學生不會有任何思考空間,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不會有所鍛煉和提高,學習水平僅僅在學會的層次上,將很難在數學學習上有質的飛躍。教師若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讓學生“會學”,就需將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學會思考。
例如,在長方形周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問:“學校操場的周長如何計算?”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親自動手,讓學生做出自己的算法并相互交流,從而在這個親歷過程中得出最佳答案。教師可進一步進行啟發:“計算長方形周長需要什么條件?又該如何計算?”這種留白問題則要求學生自主思考、互相討論、總結與提升,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像這樣實際的鍛煉既激發了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可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有一句名言:“對所有知識進行學習與掌握的最佳途徑都是親自去發掘與觀察,因為這種發掘出來的理解力是最為刻骨銘心的,而且對其中的性質、內在規律及聯系也比較容易掌握。”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自己感悟理解,自己經過探索找到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比由教師直接灌輸知識給學生要強得多。雖然都是弄清楚問題的答案,但知道答案的過程卻大相徑庭:前者是學生主動的思維活動,思維過程經歷過激烈的學習抗爭,具有探索性,這是一種內化過程,后者是學生被動的思維活動,思維過程是平穩過渡的,具有接受性,是從眼到手的簡單過程。因此,哪一方更有價值不言而喻。當然這也要求教師授課時要有耐心,不要嫌學生思維緩慢,更不要為了及時完成教學任務而以小失大。
結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指導。教師自身首先要做到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化教學的轉變,將教師授課點撥與學生自主探索融為一體,將科學教學理念與傳統學術指導貫徹相通,幫助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提高學習水平,達到理想效果。此外,通過科學有效的學習,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于數學學科的恐懼心理也會減弱,從而變得更加“會學”,也更有信心更積極主動地去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并將其恰當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樣一來自然也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