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歐
(廊坊市第二中學藝術科音樂組,河北 廊坊 065000)
周姑戲,又叫“肘鼓子戲”,產生于19世紀初期,流行于山東省臨朐縣風光秀麗的農村一帶,有二百余年的歷史。現縣文化館藝術工作人員、現代周姑戲《淌水涯》的曲作者馮奎業先生,對于周姑戲的發展,他有相對獨特的說法:“臨朐周姑戲的前身是在沂源、臨朐、益都(今青州市)、安丘一代流行的肘鼓子腔,一人在肘部挎小鼓自彈自唱。在傳承過程中共有三路,臨朐這支為東路,又叫東肘鼓子。”
“周姑正調”是周姑戲的主要唱腔。此唱腔清新優美、婉轉跳躍、質樸優雅,既能敘事又擅抒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主要特點是唱腔原始古樸,行腔大起大落。周姑正調“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大多是以“四句腔”開頭,然后以三腔、四腔作為上、下句來反復使用的板腔體。唱詞大多以十字句(三、三、四結構)和七字句(二、二、三結構)為主,也有少量的五字句和散句。由于腔調與方言俗語的關系,唱詞中較多運用襯字,應用最多的有噢、喲、鬧、俺這、兒、的、班、那個等。如用得巧妙,則使唱腔顯得更親切、動聽,更具地方特色。周姑正調頂板起唱,落板收腔,板眼節奏也獨具特色。男女聲腔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男聲清圓嘹亮、高亢粗獷。女聲婉轉悠揚,清新優美。在最后的尾聲部分模仿現代歌唱中的泣聲,用高八度發出“嘔”聲。
“周姑正調”的兩個主要板式為“敘板”和“慢板”。“敘板”大多用來敘事。“慢板”大多用來抒情、敘事。另外,還有“撲燈蛾”、“南腔”、“垛板”、“緊出慢”、“四平”、“哭腔”、“雞打鳴”、“流水”、“快三眼”等二十種多種板頭和曲牌。
近年來,藝人們將周姑戲從歌舞說唱體逐漸向板腔演唱體轉型,并且運用了其他劇目中“醉中翁”、“娃娃腔”、“南腔”、“過仙橋”等曲牌,為周姑戲的發展增磚添瓦。并將原先板式發展演變出了“二板”、“五齒耙”等,將周姑唱腔做出了進一步的改善。另外,根據描繪劇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還有“梆腔穗子”、“呀油調”等。
二十世紀中后期,經過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后周姑戲有了新的面貌:
1.伴奏增添了管弦樂器。原來只有打擊鑼鼓來伴奏,后運用大鑼、小鑼、單皮鼓等,逐漸增加胡琴、檀板等進行伴奏。將主要的伴奏樂器選為板胡,更好地展現出周姑戲的高亢豪放地方特色。
2.區分了男女聲腔。在增加管弦樂器伴奏之前,男女唱腔的高音區別不是很明顯,大多都是男聲女調的表演,由演員自己來定調。在伴奏改良以來,生理原因使演員們把之前較低的女聲唱腔移高了五度,使劇種不但能使原先的風格繼續保持,還將男女聲腔音高不適等各種問題巧妙解決。
3.改變了打擊樂的鼓點。過去只簡單的分為“長板”和“短板”,一般為四人伴奏,長板多用于演員上下場,短板多用于劇情渲染和配合演員動作,但在表現大的武場時則顯得稍顯單調。現在的周姑戲吸收了京劇中打擊樂的鼓點,增強了周姑戲的表現力,伴奏人員也增加到了數十人。
周姑戲在臨朐的農村比較流行,早期由一兩人“唱門子”開始,后來成為三五人“扒地攤”,再后來便發展成了周姑子戲的雛形。周姑戲的劇目大多都是人員較少的農村小戲,演員大多為男性,五到十人不等。周姑戲的排練表演沒有劇本可以學習,都是由師傅言傳身教、親力親為。在臨朐的鄉村有“周姑戲一個兵”的傳言,意思是在演出時一人來飾演多個角色,在不影響劇情的情況下,人員越少越好,有時就會有一個人演一臺戲的情況。演出大多在農忙過后、節慶時期,由一人飾多角,到后來汲取京劇、呂劇之精華,形成屬于周姑戲的生旦凈丑一套行頭。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周姑戲的表演形式還是比較原始。演員們所用的化妝品都十分簡單,在能辨別出生旦凈丑的基礎上,只用油墨、白粉、黑灰、胭脂等。服裝也相對簡便,主要有裙衫、袍、烏紗、披、管衣等,道具主要有刀、槍、馬鞭、劍棍等等。現存蟒、靠等60多部劇目所用全套服裝。再如行當的臺步,仍是在打擊樂的配合下走秧歌步而已。現今,說白還是用臨朐鄉音,但臺步、化妝、道具等大多受京劇、呂劇的影響,往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戲曲演出場地大多選擇寬敞的平底和場院,起初只是圍出一圈,后來逐漸改在搭起的簡易舞臺上。如演出在晚上,就將放上豆油和用棉花搓的棉芯的小鍋架在臺前,將其點燃來照明舞臺,俗稱“燈戲”。
在歷代藝人及專業工作者的改善后,臨朐周姑戲無論是唱腔還是板式等各個方面,發展都趨于完善,具有了周姑戲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積累傳統劇目近百出,有據可查的劇目有《雙生趕船》、《梁祝下山》、《站花墻》、《跪花亭》、《過仙橋》、《休丁香》、《崔寡婦上墳》、《天仙送子》等四十余出。近年來,藝術工作者們創作出一批反映新時代農村生活的現代戲。2012年4月,臨朐縣創作的《珍貴禮物》獲得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作小戲展演的三等獎,為周姑戲新劇目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014年,專門錄制了周姑戲新劇目《好親家》《考女婿》等,整理改編了傳統劇目《青絲記》。從2015年開始,由專業編劇人員創作了六場現代大型周姑戲《淌水崖》。2016年,在全縣13個鎮開展了周姑戲《淌水崖》全縣巡回演出。這些劇目在青州、沂源等地進行巡回展演,各地群眾好評如潮,并在省市開展的會演中獲得諸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