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勝蘭
(重慶醫科大學 體育醫學學院,重慶 400016)
健康素養于21世紀初引入我國。我國對健康素養的研究起步較晚,2005年郭欣和王克安在“健康素養研究進展”一文中首次將“健康素養”的概念引入,直到 2007年我國才正式啟動健康素養的研究工作。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醫藥、衛生各領域專家,在經過近 1 年的研討后界定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的 66 項基本內容,包含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以及基本技能三個方面,并于 2008 年 1 月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 - 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即“健康素養 66 條”,這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養的政府文件。同年,國家衛計委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工作方案(2008-2010 年)》,提出了我國健康素養促進計劃工作指導方針。國家衛計委在“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中,又提出要以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作為當前重要的目標之一。2014 年 4 月,國家衛計委印發了《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規劃(2014-2020)》,可見,雖然我國對健康素養的起步研究較晚,但提升公民健康素養已經受到我國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大學生在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和歷史重任,其健康素養狀況關系著國民素質和民族的繁榮昌盛。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的健康水平將對整個社會的健康情況產生重大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素養關乎高校培養的人才的質量,大學生在健康素養方面存在健康意識淡薄、不良的健康生活方式、身體鍛煉自主性差、責任感不強等諸多問題,提升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成為了高校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在國內,健康素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健康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利用已了解的健康知識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去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的健康素養水平普遍不高。青年大學生在當今網絡信息時代,借助網絡媒體對健康知識及其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保持、增進健康的基本條件。然而受社會大環境、校園氛圍、專業局限,特別是個人已存的不愛健身的惰性習慣和認知膚淺等因素的影響,健康意識淡薄,沒能引起自身重視。
由于我國高等院校學生培養嚴進寬出的現實狀況,進入大學以后,學生普遍存在上網時間過長、作息時間不規律、不吃早餐、主餐經常食用垃圾食品、鍛煉時間嚴重不足,意志消沉,甚至成天沉謎于網絡游戲,精神萎靡,突擊一周應付考試的情況比比皆是,失去了青年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于個人、于家庭、于國家,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狀態。
大學生獲取健康行為能力的途徑,主要依賴網絡媒體、書本課程、體育課程教育。高校雖強調健康的重要性,但學校健康教育滯后,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不系統,流于形式,就那么一兩門課程充當,且一般都被設置為考察形式的課程,學校和學生都沒能真正引起重視。課程對學生健康的針對性、指導性不強,趣味性、權威性和說服力不夠,學生獲取健康的行為能力受到極大的影響,缺乏主動維護自身健康的方式方法,進行健康維護能力差。
近年來,大學生健康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相關研究逐漸增加。但要形成長效提升機制,還需要從政策法規、學校健康教育、社會、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加強健康促進立法工作,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完善大學生健康促進機制,建立大學生健康素養和體質健康下降問責機制,將大學生健康素養和健康體質狀況納入到對學校的考核系統,學校將學生的健康素質促進機制及效果納入到對各院系的考核,將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情況納入到對體育教育部門的考核。以政策為導向和風向標,讓大學生健康素質提升得以政策保障。
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是將大學生健康素養提升落到實處的最后教育階段,大學生主要通過電視、互聯網、書籍雜志、講座等獲取健康知識,學校應大力宣傳健康素養的重要性,可以定期舉辦健康教育專欄,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知識競賽、做好大學生健康教育促進工作,普及大學生健康素養知識。優化課程建設,完善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體系,加強體育課程和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行為。狠抓提升大學生體質,營造健康活力校園。
加強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引導,定期進行大學生健康素養全面檢測調查,同時將學生健康素養檢測調查工作作為學校一項長期工作,由專門部門負責督促落實。重點關注薄弱群體,將“問題學生”建檔,加以特別關照,首先從解決健康意識淡薄問題出發,讓他們放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出網絡、走出寢室、走出教室,走向陽光、走向操場。
以國家大健康背景為契機,利用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公民健康素養,特別是健康意識的主導作用,努力營造全民參與健身的健康社會大環境,同時每個家庭積極參與其中,家長加強監督和引導孩子,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終身體育意識,制造健康家庭小環境,各方聯動,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素養的提高和體質的改善。
近年來,大學生健康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提升效果不佳,研究大多側重于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的調查、差異及原因分析,且側重于身體健康,大多沒有落實在到具體提升行動上。應加強大學生健康素養測評體系研究,目前大學生群體健康素養評價工具和指標體系構建不完善,缺乏統一參照標準,;對心理健康關注不夠,還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相關科學研究,為大學生健康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