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羊三木回族鄉劉皮莊完全小學,河北 滄州 061100)
作文課的教學一直是長期困擾教師并令人頭疼的一個課題,尤其是小學作文教學,更是看法不一,眾說紛紜。為寫好作文,師生往往要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我通過自己上的這節作文課,加之本人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說到作文課,許多教師都會從拓展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寫作方法、講求寫作技藝來談起,這些說法當然無庸置疑。但我個人認為小學作文教學不應只在這些方面下工夫,更應該注重人性的釋放和自我情感的展現。就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所說:能用恰當的詞句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將句子寫通順,能將事情有重點的寫具體,寫清楚。”即我手寫我心。小學生的情感特點是熱烈、真摯、易感染、易激動。因此,只有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打開學生作文思路。當學生情感豐富強烈、興趣盎然時,寫作就變得積極主動。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評價,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創新的閃光點,及時給與鼓勵,樹立良好的自信心,激發寫作的動機。我曾經看過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人性。”對于人性的尊重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傾聽心聲,尊重情感。現在我們讀學生的作文,總覺得虛假,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賬,要么是給你編一個美麗的故事。對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即要說實話,又要有新意,即要注意遣詞造句,還要注意寫作方法,這談何容易。這種要求常常讓學生無從下手,只能敷衍了事,完成任務,無法將真實的東西寫出來。因此,我認為小學生作文就是讓學生能通過親身體驗,寫出真實的感受,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動形象,內容具體的素材。將心中的情感從筆尖緩緩流出,這種自然、真實、不加雕琢的東西才應是我們作文教學所追求的境界。
從二年級起,我們就要求學生寫話、寫日記甚至寫作文了,其實我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能用自己的話把想說的事情寫清楚就行了。以我的經歷,我覺得二三年級應該是說作文、改作文。說”是寫的前奏,“寫”是說的深化。“說”這一口頭表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所說的是連貫、流暢的語言,更有利于落筆成文。要加強語言表達,以說促寫、多說多寫,是非常重要的。四年級是仿作文,當然,仿寫既不是機械性的,更不是隨意性的,應該是有序和有機進行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教學與說話、寫話有千萬個接觸點,有的課文更是典范。教師應慧眼識材,抓住讀寫結合點,促使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材料、表達方式等運用于新的語境中,做到仿中有創。五、六年級才是寫作文,這還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部分學生到六年級才能試著寫作文。當然,改要改得巧妙,仿要仿得真實。改與仿是寫的積累,把基礎打扎實了才能達到寫的水平。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是讓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達到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作文要求,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有些學生要拔高要求,有些學生要降低標準。有些作文要求適當用一些寫作手法,有些學生能用恰當的語句寫通順、寫清楚就行了。過度的要求、過多的限制反而讓學生無從下手,抺殺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望而生畏。比如四年級下冊作文“手”的教學,對“手”的反面拓展與描寫,我認為在課后給學生點一下即可,沒必要在課堂上細說,增加負擔反而擾亂了主題。
由于農村小學生閱讀量小、詞匯缺乏、知識面窄,在語言表達上較不確切、不生動具體,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我認為注重平時積累,多渠道豐富學生的作文語言。教師要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學生積累語言。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平時,我們都要求學生注重積累,但積累的結果是我們的學生能背出許多好詞佳句,但卻用不到自己的寫作中,通過今天的課,我認為積累不單純是背,要讓學生的積累更有效,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如下的方法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從而達到輕松作文的目的。首先要讓積累變得有意義,讓語言積累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學生摘抄的語句都是他們自己喜歡的,也都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能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作文時這些詞語就可以信手拈來,使習作錦上添花。其次,我們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用詞用句的地方。比如本節課中,我搜集了一些寫手的詞句,然后要求學生在作文時試著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讓這些好詞佳句成為有意義的積累,這種方法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詞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了積累方法——有效積累,讓他們在生活中自覺積累,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也才能成為“寫”的主宰者。
一篇好的作文的誕生是經過反復推敲、修改,仔細斟酌而成的。學生在上了教師的指導課后,經過自己的思考,完成的作文僅僅是一篇初稿。如果教師未能充分肯定其作文的成績,未能明確指出其修改的方向、方法,未能教會他們自評自改的本領。那么,學生寫作積極性又能堅持多久呢?
因此,在教學生自改作文時,首先教給學生修改方法,指出修改范圍。讓學生用統一規定的修改符號,按照一定的順序(如按字、詞、句、段、篇的順序)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在原文上進行修改。一次突破一個重點,解決一個問題,然后逐步加深難度,達到全面修改。要讓學生知道修改哪些方面。一是內容方面:看看中心是否明確,思想是否健康,情節是否真實,材料是否充實等。二是結構方面:看看順序是否恰當,分段是否合理,條理是否清楚,詳略是否得當,過度是否自然等。三是語言方面:看看語句是否通順,前后是否連貫,有無錯別字,有無用錯的標點等。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要用一顆童心去喚醒每一個學生的童真、童趣,讓每一顆幼稚的心靈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去描繪出五彩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