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慧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北 保定 072650)
盡管風格各異的高中語文教材體裁多樣,但是,作為教師可以選取的探究點是相類似的,即每篇課文的“四點”——重點、難點、疑點、美點。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這四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就可以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教有所獲,學有所獲,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激活思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語文閱讀中的難點,是文中的情趣或“理趣”,是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與思想認識,學生們限于知識、閱歷,理解不準或理解不透。教師就要學會借鑒知人論世的方法,來突破語文教學文本解讀中的難點。比如《蘭亭集序》,學生容易理解其前一部分的內容,蘭亭雅集的盛況,敘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文辭優美,內容也較單純。后一部分側重議論與抒情,話題轉為對生與死的認識,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認為“一生死為妄作”。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就是學生深度解讀的難點。要想突破此難點,一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直面生死的高尚情懷,也與一般談玄文人略有不同,“一死生——齊彭殤”——是中國文人對生命的意識感悟,這是知人;二是讓學生了解東晉名士大談玄理、不求務實的時代風流現象,這是論世;三是分析文中“樂”與“悲”之間的聯系,如樂山水。教師通過引進背景資料和對文本信息的追索,從而讓學生在破解課文難點的過程中獲得了中國文人對生命終極價值求索的頓悟。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定在某一個范圍內,讓學生廣開思考之源,多研讀、多借鑒,在有理有據中進行探究,從而突破探究的難點。
學生真正探究疑點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思考力,有開闊的眼界,有探索問題的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破解難點。當然更多的時候需要于無疑處生疑。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在我們有意無意的咂摸中就能咂出一番新意和深意來,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不畏前人對某個問題早有定論,大膽質疑,敢于探究,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
富有情趣的現行高中教材,收錄的經典名篇不少,或富有理趣,或寫景狀物傳神。如果能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就能夠充分陶冶師生的高尚情操,悟出許多人生真諦!高中教材中貯滿深情的《項脊軒志》,樸素的文字背后,非咀嚼不能悟其妙,所以教師教學前必須設身處地感悟美點。教師要常常和學生們一起咀嚼文中回憶先母與先大母感人至深的細節。先大母看望“我”的場面,語氣親切詼諧的語言流露了對孫兒的疼愛與關心,那幾句喃喃自語,那對孫子的贊許和期望,那輕輕的關門和“持一象笏至”的動作,是多么深沉啊!這些動作和日常語言形象鮮明,個性特征突出,讀來如在眼前,感人至深,能喚起我們淡忘在內心深處的相似情感。文字的背后,仔細品味,還隱含著流年逝水、懷才不遇的歉疚和沉痛,更讓人低回不已。
文學素材不同,探究式教學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這要求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各種探究情境,因勢利導。
語文教學中古詩文鑒賞是離不開誦讀的,需要反復朗讀古文,才能過語言文字關。如:教師在教學《陳情表》時,讓學生強化記憶,邊讀邊背,學生背不下來時偷著看課本,既在背誦中熟悉了文章思路,又取得了背誦效果。
一些文字簡約的經典課文,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意蘊深厚,簡單的閱讀無法理解,課堂教學中要突破這一難點,必須借助聯想與想象,從細節入手把握形象與情感。
高中課本中許多經典文章,內容博大精深,非咀嚼不能得其味。《祝福》乃至魯迅小說、雜文中這樣含義雋永的詞句不勝枚舉。如果我們教師能時常這樣咀嚼文字,并引導學生品味文字,不但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更能悟出文字運用之妙,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
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一種傳統方法是孟子最早提出的“知人論世”,即在欣賞古人的詩文時,也了解他們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與作者心靈相通。這種研究方法,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其寓意,同時穿越時空阻隔,正確理解古代文學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性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個性發展所需要的知識,使人類群體的智力資源有效轉化為個體智力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健康的社會情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而這些品質都是終身學習社會所必需的。首先,探究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其次,探究學習離不開教師指導。第三,探究學習從問題或任務出發。第四,探究學習必須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